客户文章:16S微生物测序解析胎盘和胎便中微塑料与微生物群关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0:26 1

摘要:前言2022年12月21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IF=9.7)发表题为“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plastics and Microbiota in Placen

前言2022年12月21日,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IF=9.7)发表题为“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plastics and Microbiota in Placentas and Meconium: The First Evidence in Huma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检测胎盘和胎便中的 MPs,并探究MPs与胎盘及胎便微生物群的潜在关联。欧易生物提供了16S测序服务。

发表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影响因子:9.7

涉及的欧易生物服务产品:16s

研究背景

孕期和婴儿期是对有害环境暴露较为敏感的时期,但母婴群体的微塑料(MPs)暴露情况及其不良健康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明确。此前虽有研究在胎盘和胎便中发现了微塑料,且动物实验表明微塑料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但关于微塑料与人类(尤其是孕妇和婴儿)胎盘及胎便中微生物群的关联,尚无相关研究证据。因此,探究母婴的微塑料暴露与胎盘、胎便微生物群的潜在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该研究旨在探究母婴群体中微塑料(MPs)的暴露情况及其与胎盘和胎便中微生物群的潜在关联。研究从上海招募了 18 对健康足月阴道分娩的母婴,收集了 18 份胎盘样本和相应的胎便样本(其中 12 份用于微塑料检测,17 份用于 16S rRNA 测序)。通过 Agilent 8700 激光红外成像光谱仪(LDIR)检测发现,胎盘和胎便中均存在 16 种微塑料,以聚酰胺(PA)和聚氨酯(PU)为主,且 20-50μm 粒径的微塑料占比超过 76.46%;胎便中总微塑料及 PA 的浓度显著高于胎盘。借助 16S rRNA 测序分析,发现胎盘和胎便微生物群在门水平均以 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Firmicutes 为主,但在 β 多样性和菌群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胎盘优势属包括 Ralstonia、Muribaculaceae 等,胎便优势属则为 Escherichia-Shigella、Muribaculaceae 等。进一步分析显示,微塑料与微生物群存在关联,如聚苯乙烯(PS)与胎便微生物 Chao 指数负相关,聚乙烯(PE)与胎盘多个菌属负相关,总微塑料、PA、PU 影响胎便多个菌属,且 50-100μm 粒径的微塑料与胎便微生物群显著相关。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Result1 胎盘及胎粪MPs检测

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到16种微塑料颗粒。在颗粒尺寸范围内,聚酰胺(PA)和聚氨酯(PU)为主要类型,占比超 78%,胎盘总微塑料中位数为 18.0 颗粒 / 克,胎粪为 51.4 颗粒 / 克,其中 PA 和总微塑料在胎粪中浓度显著高于胎盘(P

表1. 胎盘和胎粪中不同类型微塑料的分布比较(颗粒/克)

图1:胎盘与胎粪中微粒物质(MPs)分布图

图2:胎盘(A)和胎粪(B)中微粒尺寸分布(单位:μm)

Result2 胎盘及胎粪微生物检测

在门水平上,胎盘和胎粪均主要由三个门构成:Proteobacteria,41.92 ± 21.73%、Bacteroidota ,32.36 ± 12.85%、Firmicutes ,19.47 ± 12.22%。在属水平上:胎盘主要优势属为 Ralstonia(16.57%)、未培养菌(10.77%)、Muribaculaceae(13.44%)、Prevotella(5.46%)、Sphingomonas(3.93%);胎粪主要优势属为大肠杆菌 - 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21.36%)、Muribaculaceae(15.62%)、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8.60%)、肠球菌(Enterococcus,4.11%)、未培养菌(3.82%)。

图4:胎盘微生物群在门(A)和属(B)水平的组成

图5:胎粪微生物群在门(A)和属(B)水平的组成

Result3胎盘与胎粪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组成差异

胎粪的 Chao1 指数和 Shannon 指数均高于胎盘,但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组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考虑物种丰度时(加权)差异更明显;在胎盘和胎粪微生物组成上,86个属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识别出42个差异属,其中胎盘富集9种,胎粪富集4种。

图6:胎盘和胎粪Alpha多样性结果

图7:胎盘和胎粪Beta多样性结果

Result4 胎盘和胎便中微塑料颗粒大小与微生物丰度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微塑料与胎盘和胎粪中的多种微生物存在相关性:胎盘方面,总微塑料浓度与 Porphyromonas 正相关;聚酰胺(PA)与 Porphyromonas 正相关,与 Prevotellaceae_UCG-001 负相关;聚乙烯(PE)与 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Ruminococcus、Sediminibacterium、Prevotellaceae_UCG-001、Neisseria、Bacteroides 负相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与 Prevotellaceae_UCG-001 正相关;聚氯乙烯(PVC)与 Escherichia−Shigella 负相关,与 Clade_Ia 正相关;聚四氟乙烯(PTFE)与 Escherichia−Shigella 正相关;乙烯 - 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与 Parabacteroides 负相关;氯化聚乙烯(CPE)与 Muribaculaceae、Helicobacter 负相关。胎粪方面,总微塑料与 Streptococcus、Clostridia_UCG-014、Treponema、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 正相关,与 Pelomonas 负相关;PA 与 Escherichia−Shigella、Bacteroides、Clostridia_UCG-014、Treponema 正相关,与 Pelomonas 负相关;聚氨酯(PU)与 Streptococcus、Treponema、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 正相关,与 Pelomonas 负相关;聚苯乙烯(PS)与 [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Treponema 负相关,与 Porphyromonas、Haemophilus 正相关;EVA 与 Parabacteroides 负相关。此外,胎粪中 50−100 μm 粒径的微塑料与 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Haemophilus、Ruminococcus 等微生物属存在显著正相关。

图8:胎盘(左)和胎粪(右)微塑料与属水平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总结

本研究在胎盘和胎粪样本中检测到多种微塑料,其中聚酰胺(PA)和聚氨酯(PU)是主要类型,且 20-50 μm 尺寸的微塑料占比超 76.46%。在门水平上,胎盘和胎粪微生物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组成,且两者在 β 多样性和微生物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微塑料与胎盘和胎粪中的微生物群存在关联,例如聚乙烯与胎盘的多个菌属呈负相关,总微塑料、PA 和 PU 对胎粪的多个菌属有影响,此外,50-100 μm 粒径的微塑料与胎粪微生物群也存在显著关联。

参考文献:

Liu S, Liu X, Guo J, Yang R, Wang H, Sun Y, Chen B, Dong 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croplastics and Microbiota in Placentas and Meconium: The First Evidence in Human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3 Nov 21;57(46):17774-17785. doi: 10.1021/acs.est.2c04706. Epub 2022 Oct 21. PMID: 36269573.

欧易生物简介

Oebiotech

欧易生物是一家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多组学技术的研究服务机构,产品涵盖单细胞及时空多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临床诊断产品开发,秉承「以生物科技 成就他人 造福大众」的企业使命,用技术改变生活,用科技造福人类。

欧易生物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与日立诊断产品有限公司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并陆续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闵行区研发机构、闵行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等资质。还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资质,总授权发明专利48项、在审发明专利5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5项(含欧易生物及旗下子公司,截止到2025年2月)。至今已累计助力客户发表5600+高水平研究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8000+;发文期刊包括Nature、Cell、Science、Cancer Discovery、Cell Discovery 等知名期刊。


原创声明:本文由欧易生物(OEBIOTECH)学术团队报道,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及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

来源:欧易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