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揭阳普宁,潮汕平原腹地的一座县级市,因为服装而闻名。几十年来,普宁的纺织服装产业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7000多家企业、60多万相关从业者,让这里成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广东揭阳普宁,潮汕平原腹地的一座县级市,因为服装而闻名。几十年来,普宁的纺织服装产业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7000多家企业、60多万相关从业者,让这里成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但在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崛起、消费升级的浪潮下,这座产业城也在寻路:如何让“制造”迈向“智造”?如何让“代工”走向“品牌”?
中国·普宁国际服装城。揭普宣供图
打开“家底”
服装城里的“热闹”与“新局”
在普宁国际服装城,常年人声鼎沸。这里占地400亩,拥有5000多间商铺和写字楼,聚集了3000多户商家。2024年,交易额突破120亿元。
对不少商户来说,这里不仅是买卖的场所,也是“信息集散地”。新的面料、新的款式,最快可以在市场里传播开来。一个流行元素从网红店走向量产爆款,只需要几天。
电子商务改变了这里的节奏。服装城专门设立了电商园区,聚集了100多家电商公司和跨境平台,形成从选品、直播到物流的“一条龙”。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入直播间而不是车间,他们在这里找到另一种职业路径。
服装城的荣誉不少,“全国诚信示范市场”“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试点基地”“广东省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实习基地”……但对商户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线上流量竞争激烈,跨境市场风起云涌,服装城要保持热闹,就必须不断迭代。
调研与问诊
产业升级的“痛点”
8月15日,普宁市人大常委会的一场调研,把问题抛到了桌面上。
人大代表们走进服装城,问商户交易额、谈品牌培育,也听到不少企业直言不讳的诉求:原料成本上涨、融资渠道有限、品牌打造缺乏经验。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企业代表、协会负责人、政府部门面对面交流。有人提出,要引入更多设计人才;有人建议,政府可以帮助对接跨境平台;也有人呼吁,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审批和环节。
调研组的回应是“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但对企业来说,这些政策用语需要落到实处:怎样才能更快拿到贷款?怎样才能减少环保成本?怎样才能在深圳、上海的展会上亮出“普宁品牌”?
这种“问诊式”的调研,本质上反映的是产业转型的紧迫性。服装城已经是产业的缩影,但在智能化、品牌化的道路上,普宁还有不少短板。
多措并举
从“制造”到“智造”
过去几年,普宁已经在行动。在规划先行的指引下,普宁市邀请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编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将“普宁内衣”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目标。与此同时,投资35亿元建设普宁市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通过集中供电、供水和污水处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绿色环保承载平台,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环保难题。普宁还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加速产业“智造”升级,2024年新增6个纺织技改项目,投资近6000万元,成功推动2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并建成投产了两个“5G全连接工厂”。在市场拓展方面,普宁充分利用电商赋能,其纺织服装产业带入选广东首批“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广东名鼠跨境电商创意产业园已吸引28家企业入驻,海外仓和直播电商正成为新的增长极。此外,通过积极发展会展经济,普宁企业频繁亮相深圳内衣展、中国时装周等国内外知名展会,并在本地举办展销会,致力于将“普宁制造”升级为“普宁品牌”,全方位提升产业影响力。在这些多维举措的共同作用下,2024年普宁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达到1325.45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电商交易额超过840亿元,占全市电商交易总额的七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些动作背后,是一组数据的支撑:2024年,普宁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1325.45亿元,同比增长6.7%;电商交易额840多亿元,占全市电商交易额的七成左右。
但这座产业城面临的挑战依旧存在:全球消费市场的不确定,国内电商的流量瓶颈,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是每一个普宁纺织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来源:揭阳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