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句“欢迎中国留学生”,让特朗普又一次站在了美国政治的风暴中心。两天之内,他亲口说了两遍:不仅欢迎,还要把人数扩至60万。如果你只看这句话,会以为特朗普在“拨乱反正”,试图修复中美关系的裂缝。但别高兴太早,这不是转性,这是算计。他嘴上说欢迎,背后却是满地地雷。
文丨陆弃
一句“欢迎中国留学生”,让特朗普又一次站在了美国政治的风暴中心。两天之内,他亲口说了两遍:不仅欢迎,还要把人数扩至60万。如果你只看这句话,会以为特朗普在“拨乱反正”,试图修复中美关系的裂缝。但别高兴太早,这不是转性,这是算计。他嘴上说欢迎,背后却是满地地雷。极右翼立刻气炸,“中国间谍”“间谍集中营”的老调重弹就又响了起来。特朗普一句常识话,炸出了美国社会一锅阴沟里的老鼠。
先来看看他到底说了啥。8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公开表示:“我们希望把中国留学生人数增加到60万。”他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加了一句“我们会与中国和睦相处”。结果话音未落,美国右翼媒体直接炸了锅。福克斯新闻的英格拉汉姆立刻跳出来质问商务部长,“怎么能算美国优先?”劳拉·卢默更狠,直接在社交媒体放话:没人想要60万个“中国间谍”。这副调门熟不熟悉?一张嘴就是冷战味儿。
问题来了:特朗普不傻,他当然知道这句话会被骂。但他为什么还要说两遍?第二天在内阁会议上,他还补充:“不让中国学生来是侮辱性的”,“我们的大学系统会崩溃”,甚至“美国很荣幸能教育中国学生”。表面上看,这是顶着压力维护人文交流的勇气,但熟悉特朗普操作风格的人都明白,这不是立场,而是博弈。他一边向中国示好,一边向美国国内扔个炸弹。民意、利益、政治,他全都要。留学生,不过是棋盘上的人肉筹码。
讽刺的是,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实际做法,和“欢迎”这两个字根本不搭边。盘查、刁难、遣返、关“小黑屋”、检查手机、搜社交媒体,哪一样少得了?还有那“搞笑又恶心”的签证限制,尤其针对STEM专业。人家一手科研技术还没开始用,就先被戴上间谍帽子。这些年,中国学生对美国大学有多重要?《纽约时报》都忍不住说了:没有中国博士,美国高精尖研究难以为继。但这帮人转头又说,中国学生“可能是间谍”,这种双标,连美媒自己都尴尬得想吐。
而现实中的留学生呢?他们不是传说中的特工,而是真实被盘问、被搜身、被羞辱的年轻人。有人被关80小时,连药都不给吃。尤其是休斯敦,被点名成“高危口岸”,驻美使馆不得不发预警。这种事天天发生,而特朗普却说“欢迎”?这场戏太熟了:台上握手、台下设卡,嘴上叫朋友、手里攥铁链。你说这是分裂?不,是套路。美国的政治语言从来就不是承诺,而是可调节的音量键,随时对内喊话,对外交易。
更荒唐的是,美国政坛这些年对华交流的态度,活脱脱是“双面人进化史”。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演“抗中”大戏。今天说重视中美关系,明天就对中国团组搞政治清算。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嘴脸,让人怎么信?连特朗普支持者都在怀疑:你这是认真欢迎?还是拿着中国学生当挡箭牌,对冲政治成本?毕竟,他也不是没干过拿别人当“替罪羊”的事。现在看来,中国留学生正是那个“可投喂、可投票、也可抛弃”的完美靶子。
特朗普是真想欢迎中国留学生吗?很可能是。他也许真的认为中国学生对美国有利。但问题是,这种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已经不再纯粹。他在跟谁喊话?既在给中国传信,又在用“反华言论”激起右翼回响,最后再趁势炒作议题、收割流量、打脸民主党。这不是立场,这是策略。他不是想消灭分歧,而是靠制造分歧攫取红利。中国留学生?只不过是被拉进战场的“非自愿选手”。
看明白了吧?今天说欢迎,明天查手机,后天再发声援声明,一切都在按节奏切换频道。而背后的节目名称只有一个——美国的内斗剧。在这场剧里,中美交流是舞台,中国留学生是演员,美国政客是导演。而观众?还以为自己在看教育剧,实际上看的,是人权在国界和选票之间被肢解的血腥现场。
到底谁会相信特朗普的“欢迎”?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会。只不过这场表演还得演完,因为剧本还没翻页。但留学生不是布景,不是道具,是一个个真实的人,是推动中美交流的桥梁。这座桥如果被反复当作工具、当作筹码,终有一天会被人踩垮,到那时,输的不只是中国学生,还有美国自己。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