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30岁外卖员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流泪坦言:当时没留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0:04 2

摘要:上海,一位30岁的外卖员,确诊感染艾滋病。不是吸毒、不是性工作者、也不是所谓“高危人群”。当医生追问感染路径时,他只说了一句:“当时没留意。”那一刻,医生红了眼眶。

上海,一位30岁的外卖员,确诊感染艾滋病。不是吸毒、不是性工作者、也不是所谓“高危人群”。当医生追问感染路径时,他只说了一句:“当时没留意。”那一刻,医生红了眼眶。

不是因为这个病例有多稀奇,而是因为——这样的“没留意”,我们见得太多了。

艾滋病的传播,不只是“高危群体”的事。它可以悄无声息地穿过一场无防护的性行为、一次共用的剃须刀、一根被忽视的小伤口。它不挑人,不分职业,不看学历,甚至不问你有没有“乱来”。

这位外卖员的故事,是一个警钟,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得从头来一遍,好好说清楚关于艾滋病,那些“以为懂了,其实很危险”的真相。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发作时会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感染者在最初几周内只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低热、咽痛、肌肉酸痛,甚至连个皮疹都没有,然后就进入了一个看似“没事”的潜伏期。

这个潜伏期,医学上叫做无症状期,长则十年。这段时间病毒在体内悄悄复制,慢慢摧毁免疫系统。而在这个阶段,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但自己毫无察觉

这就是艾滋病最“狡猾”的地方。不是你没症状,就是你没病。它等的,就是你掉以轻心。

有人说:“我也没滥交,怎么会有事?”但你知道吗?中国15%的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异性性传播,且绝大多数自认为“安全”。

他们也有稳定伴侣,也没“乱来”,可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性行为中,哪怕一次无保护的接触,风险就存在。

病毒进入体内的方式,就像一滴墨水渗进清水里,不大声不张扬,但足够致命。

很多人感染时,连“危险行为”都意识不到。那位外卖员,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朋友聚会”,酒后迷迷糊糊,发生了关系,对方身份模糊,没用保护。

那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出格”,也是唯一一次。他说那天之后再没乱过。可病毒不需要你“经常”,它只要你一次大意

2006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近30%的艾滋感染者,在确诊后仍无法确定明确感染途径,背后是巨大的信息盲区和防护意识缺失。

我们再说一个更被忽视的途径:共用生活用品。虽然通过剃须刀、牙刷传播的概率极低,但在有伤口的情况下,理论上病毒是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的。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却未被诊断出来时,风险就存在了。

还有一个群体,常常被忽略:临时工、快递员、外卖员、建筑工人等城市流动人群。他们健康教育覆盖不足,体检机会少,生活压力大,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不是他们不在意健康,是他们“习惯了忍”。

那位确诊时的外卖员,体重掉了十几斤,他以为是太忙;夜里低烧出汗,他以为是天气闷热;口腔反复溃疡,他刷了几次盐水以为能好。直到有一天走路都喘,他才去了医院。

医生在查血时,发现了CD4细胞数量极低,仅为正常人的十分之一。CD4是一种免疫细胞,像是身体的“防御司令部”。一旦被摧毁,免疫系统就像被拆了指挥中心,敌人(各种感染)就会一拥而上。

艾滋病并不是一诊断就“判死刑”。现代抗病毒治疗早已进入“鸡尾酒疗法”时代,若能早发现、早治疗,感染者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长期管理,甚至病毒在体内“压到测不到”,传染风险几近于零。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全国性随访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五年生存率超95%。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感染了。

这就是为什么,定期筛查如此重要。

我们曾做过一项社区义诊调查,发现超过60%的普通青年从未做过HIV检测,原因五花八门——“我洁身自好”“我没乱搞”“我看着健康”。

可医学不看你“自我评价”。病毒也不看你“看起来正常”。一次无保护性行为后,建议在4-6周、3个月、6个月分别做HIV抗体检测,因为病毒在体内有一个“窗口期”,不是立刻就能查出来。

有些人听了这话,会紧张:“那我是不是得每次都查?”

我说:你不用每次都查,但你得知道自己有没有风险。比如你换了性伴侣、有过无保护行为、或伴侣有不确定性行为史,就该查。不查,不等于安全。

很多年轻人看不起套套,觉得影响体验。可你知道吗?规范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性传播防护手段之一,阻断率超过95%。不是套不套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为一次冲动,赌上十年健康。

还记得那位医生的眼泪吗?不是因为“查出一个病人”,而是因为“又一次晚了”。又一个年轻人,在本可以预防的前提下,被病毒拽进深渊。他说:“我从没想过会是我。”但病毒从来不挑人,只挑机会

如果你是医生、是老师、是一个知道防护知识的人,请多一句提醒。如果你是父母、爱人、朋友,请给他们一个不用尴尬的检测建议。如果你是自己,请别再把健康交给侥幸。

艾滋病没有“面孔”,也没有“某类人”的标签。它可以是快递员,是程序员,是你邻居的小伙子,是你办公室的同事。它只需要一次你“没留意”。

我们天天在说“要活得清醒”,可清醒不是对现实的冷漠,是对身体的负责,是对一次次“也许没事”的坚定说不。

我们不能等医生流泪,才想起那次“忘了带”的代价。

[1]张林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32-36.
[2]李建华.中国HIV/AIDS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4):389-395.
[3]王晓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与挑战[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6):321-325.

来源:章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