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醒醒吧。在今天的职场,这句话就是最大的毒鸡汤。金子如果埋在土里,上面还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泥,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地球的质量,对你本人毫无意义。
你是不是也信奉一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醒醒吧。在今天的职场,这句话就是最大的毒鸡汤。金子如果埋在土里,上面还盖着一层厚厚的水泥,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地球的质量,对你本人毫无意义。
查理·芒格这老爷子有个绝活,叫“反向思考”。你想知道怎么成功,太难了,变量太多。但你想知道怎么才能稳定地失败,那就简单多了——闭上你的嘴,然后假装努力。
你会发现一个让人血压飙高的事实:公司里升职加薪最快的,往往不是那个技术最好、活干得最多的人,而是那个最会“吆喝”的人。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这套逻辑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公司这种利益场里,就是个天大的坑。
这个世界,从来不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它只奖赏那些敢于“抛头露面”的少数派。
01. 你的“安静”,是别人上位的“垫脚石”
很多人都有一个致命的幻觉:只要我活干得漂亮,领导肯定能看见。
这简直比相信爱情还天真。
领导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是海量的,他没工夫拿着放大镜去研究你到底做了多少事。
他能看到的,就是会议上谁的发言有理有据,周报里谁的工作总结清晰明了,饭局上谁能把项目说得头头是道。
你做了100分,嘴上说个0分,在领导眼里,你的价值可能就是0。别人做了60分,包装成120分去汇报,那他就是120分。
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里面有个设计师小张,专业能力没得说,一个人能顶半个组。但就是性格太闷,开会永远坐在角落,问他意见,他就三个字:“没问题。”
另一个设计师小李,水平其实差一截,但特别会来事。每次小张默默搞定一个复杂的设计后,小李总能第一时间拿着这个成果,跑到各个群里去展示,跟产品经理探讨优化方向,跟老板汇报设计理念。
结果呢?年底评优,名额给了小李。老板的原话是:“小李思路活跃,有主人翁意识,能推动项目前进。”
小张当时就傻了。他想不通,活明明是自己干的,为什么功劳成了别人的?
这就是“沉默的螺旋”在职场最真实的体现。会说的人,声音越来越大,存在感越来越强,最后所有资源都向他倾斜。而你,那个沉默的实干家,慢慢就成了一个谁都能使唤的工具人,最后被无声无息地替代。
你手里的活,是你的子弹。但你的嘴,你的键盘,才是那把能决定胜负的枪。有子弹没枪,你就是个移动弹药库,谁都能从你身上拿走点东西。
02. 输出,是最高级的“圈地运动”
为什么说世界属于会输出的人?
因为输出的本质,不是分享,是占领。
占领别人的注意力,占领话语权,占领一个领域里的“专家”心智定位。
市场就那么大,机会就那么多,注意力是绝对的稀缺资源。你不去抢,别人就会抢走。你以为你在谦虚,实际上是在“战略放弃”。
我认识一个姑娘,在家做烘焙。一开始,她做的提拉米苏好吃到爆炸,但就只有邻居和朋友知道,一个月卖不出几个。
后来她被一个朋友点醒了,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东西。她不发硬广告,就发自己失败的作品,比如烤糊的蛋糕、塌方的舒芙蕾,配上自嘲的文案。
没想到,这种真实的“翻车现场”火了。大家觉得她特别有意思,顺便也知道了她做的成功品有多好吃。不到三个月,她的订单排到了下个月。
你看,她的手艺变了吗?一点没变。变的只是她从一个“沉默的生产者”,变成了一个“发声的表达者”。
你每一次在朋友圈分享工作感悟,每一次在会议上主动发言,每一次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都不是在炫耀,你是在进行一场温和的“思想殖民”。
你在告诉所有人:“嘿,在这个领域,我是专业的。有相关问题,找我。”
当这种信号释放得足够多,机会就会像闻着味儿的蜜蜂一样,自动找上门来。
03. 别想了,先“开枪”
道理都懂,但99%的人卡在第一步:不敢。
怕说错话,怕写得烂,怕没人看,怕被笑话。
这种追求完美的起步思想,是行动最大的敌人。
忘掉完美,记住三个粗暴有效的方法:
第一,扔掉原创的包袱,从“搬运”开始。
别老想着语出惊人。你刚开始,能把别人的话说清楚就了不起了。看到一篇好文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发个朋友圈。听到一个好观点,结合自己的工作转述给同事听。这不叫抄袭,这叫“知识的二次加工”。先模仿,模仿多了,你自然就有自己的东西了。
第二,数量碾压质量,先开枪再瞄准。
刚开始别琢磨什么“精品”。你憋三天写一篇完美的文章,阅读量可能还不如别人一天发三条动态。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用户喜欢什么。在输出中学习输出,在战斗中学会战斗。先保证每天有动静,哪怕只是发一张图,说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这是万物规律。
第三,建立你的“广播”节奏。
把输出当成一个机械化的任务,而不是一次灵感迸发。给自己定个规矩,比如:每天早上分享一条行业新闻,中午发一个工作小技巧,晚上写一段个人反思。形成套路,肌肉记忆,就不需要耗费意志力了。当你的输出有了固定的节奏,你的个人品牌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说到底,阻碍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能力,而是那该死的、一文不值的“恐惧”。
其实你真没那么多观众。你发的东西,90%的人压根不看,9%的人看了就忘,可能只有1%的人会给你点个赞。你那点恐惧,纯属自作多情。
我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发出去之前手心全是汗,总觉得全世界都在审判我。
后来我才发现,只要你敢开始,你就已经干掉了98%的竞争者,因为他们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送你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这个时代,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音量的大小。
你的声音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来源:梦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