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师何处赏桃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08:00 1

摘要:春日的北京,梅花、桃花、杏花等各种花卉次第盛开。旧时,北京城的鲜花品种不如现在这么多,但同样生机盎然。明清时期,桃是北京早春重要的观赏花木之一。当时,桃花开花早,开在春寒料峭之时,也有“报春花”之称。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武陵春色》

春日的北京,梅花、桃花、杏花等各种花卉次第盛开。旧时,北京城的鲜花品种不如现在这么多,但同样生机盎然。明清时期,桃是北京早春重要的观赏花木之一。当时,桃花开花早,开在春寒料峭之时,也有“报春花”之称。

北京历史上观赏桃花的地方众多,其中又以西山为盛。这里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咏桃花的诗句。明代李梦阳初春之日到西山赏景,赋诗云:“二月巳破三月来,山下碧桃春自开。半醒半醉游三日,并马今朝未拟回。”

明代弘治年间的进士陆深曾在碧云寺小住,在山间遍览桃花盛开的美景后,写下了“鸟道千盘迥,羊肠一径斜。年年二三月,红杏碧桃花”之句。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驻跸香山静宜园,写下《香山春望》一诗,诗中赞曰:“苍松无改色,亦复增浓翠。绯桃与绛杏,依岩秀不媚。”

除了西山,清代时,地处京城郊区的海淀,风景宜人,春天也有大片桃花,其美景令来自江南的词人都大为所动,挥毫写就诗词佳作。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擅长填词的江苏嘉定人(今属上海嘉定区)王初桐,被乾隆皇帝召试。乾隆帝对他的才华非常满意,将他列为二等,并授予四库馆誊录职位。

或许,就是在京城逗留期间,他来到西北郊外的海淀游玩。当时,正是一场春雨过后,西勾桥旁一树树桃花争奇斗艳。王初桐被眼前的美景吸引,写下了《桃花·一枝花海淀观桃》:“裂帛湖边路,窈窕西勾前渡,一番微雨后、乱红吐。冶叶倡条,相映繁花坞。远近山无数。看树底枝梢,翠螺点点齐露。独自携樽俎,谁共修萧谱?粉云芳草外、画楼暮。旧酒垆边,空忆闲眉妩。题诗今在否?恨消息江南,莫问春风朱户。”

据清代孙承泽《天府广记》引王嘉谟《丹淮记》的记载:“帝京西十五里为海淀。循沜而西,或南或西,町塍相连,有石梁一,是曰西勾,复潴为小溪”。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记载:“娄兜桥一名西勾。”

王初桐在西勾桥旁,看到一株株春桃伸展着充满活力的枝条,上面花儿朵朵,且正抽出片片稚嫩的翠叶,红花绿叶,相互映衬,煞是好看。

清代,赏桃花的最佳之处,自然是皇家园林,尤其是有着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

圆明园内有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杏花村、桃花坞、芰荷香、君子轩、松风萝月等多处景点。其间栽植了松、竹、柳、荷、梧桐、柏、国槐、枫树、海棠、山桃、玉兰、牡丹、月季、菊花、藤萝等百余种花草树木。

最为独特的是,清代多位帝王在此仿照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建造了“武陵春色”之景。他们将历代文人想象中的“世外桃源”在圆明园中“照进现实”,重现了桃花源中“武陵渔人”寻访桃花源的故事。

武陵春色最初建于康熙末年,初名为“桃花坞”,后来又不断完善,到乾隆帝时御赐了“武陵春色”这个名字。

武陵春色四周环山,山外东临巨池,清溪环绕。这里植有万株山桃,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

少年乾隆曾被雍正帝赐居此处读书三年,书斋名叫“乐善堂”。读书之余,乾隆欣赏岸边的桃红柳绿,并在桃花溪上划着小船,穿越桃花洞,体会武陵人当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意趣。即位后,乾隆帝编选自己的作品集时,就定名为《乐善堂全集》,可见他对此园的挚爱。

乾隆四年(1739年),他安排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等,把圆明园四十个最著名的景点绘画成图。历经十一年,绢本彩色的四十景图完成,再由汪由敦楷书乾隆帝所作四十景题咏诗,是为《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它为上下两册,最初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人称殿本彩图。这本图册给后人留下了关于圆明园的宝贵史料。

“武陵春色”是四十景图中的一幅,这幅画生动地再现了武陵春色桃花盛开的美景,上面还有乾隆的诗咏:“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通过乾隆的诗句,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桃花之盛。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京任职时,曾因公事被召到圆明园,公事结束后,在圆明园有过一番游览,并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写到了圆明园的桃花:“一翠扑人冷,空濛溯却遥。湖光飞阙外,宫月澹林梢。春暮烟霞润,天和草木骄。桃花零落处,上苑亦红潮。”虽然已是暮春,桃花开始凋谢,但他仍能感受到桃花盛况时的绚烂。

值得一提的是,“世外桃源”的美好想象不仅吸引着皇家,也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旧时,除了圆明园,京城周边还有不少“桃源胜地”。海淀凤凰岭的桃源观就是其中之一。

凤凰岭因满山怪石林立而著称。每到春天,挺拔巍峨的山石间有万树桃花盛开,成为这里的独特一景。其中最佳观赏地就是桃源观,它原为明代所建的妙峰庵。清光绪年间,一位道教真人住持妙峰庵,因周围桃树众多,故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意境,改为桃源观。现在,桃源观依然位于凤凰岭的山石之间,可以趁着山花烂漫时,一睹其五百多年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清代,清漪园的桃花也非常壮观。清漪园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宪皇后,在原有园林基础上改建而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

如今的颐和园,有一道西堤,以桃花而著称。它便是当年模仿西湖苏堤而建。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间隔栽种柳树和桃树的形式,也被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上。

清代,早春三月,清漪园西堤的桃花陆续进入花期,沿途山桃次第绽放,十里桃花满园春色,使曲折悠长的西堤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色彩斑斓,景色优美。乾隆帝非常喜欢此地。他在诗中专门写了西堤的桃花:“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