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先摆上来。阿拉斯加那场美俄会晤,把注意力又拉回俄乌这条主线。拉夫罗夫公开了点细节:两位领导人不光聊乌克兰,还碰了核削减和“无核化”的大话题。特朗普回到白宫继续放话,说“两周内有重大决定”,一边说要给乌克兰安全保障,一边又对前线伤亡和谈不动弹很不耐烦。
新闻先摆上来。阿拉斯加那场美俄会晤,把注意力又拉回俄乌这条主线。拉夫罗夫公开了点细节:两位领导人不光聊乌克兰,还碰了核削减和“无核化”的大话题。特朗普回到白宫继续放话,说“两周内有重大决定”,一边说要给乌克兰安全保障,一边又对前线伤亡和谈不动弹很不耐烦。
普京这边的意思也挺耐人寻味:愿意推进对美关系,也愿意见泽连斯基,但前提是议程明确、会有成果,眼下没排进日程。对照乌克兰的说法,画风并不一致——泽连斯基说愿意采取建设性措施争取和平,对俄释放的“信号”保持谨慎;乌外交高官又说领土能谈,但只跟普京当面谈;而拉夫罗夫的说法是,特朗普向泽连斯基转达的几个原则——不进北约、谈领土、取消限制俄语的法律——在华盛顿那次会晤上被乌方直接回绝。这些线索拼起来,像一扇半掩的门:看着想推,手还没伸进去。
我的判断很清楚:普京不是不见,而是把“要见就得有成果”放在前头。俄方反复强调结果导向,不想开一场给媒体看的空会。这个要求听着苛,但结合战场现实也能理解。俄军在前线稳步推进,动员体系和军工产能都上了强度,俄方不着急。乌克兰在人力和弹药上压力更大,需要美欧持续输血。谁时间更宽裕,谁就没动力先亮底牌。问题不在“见不见”,而在“拿什么见”。
这回卡壳还有个被低估的因素:欧洲。阿拉斯加会后,英法德意领导人加欧盟和北约高层“组团”陪泽连斯基访美,这种排场很罕见,用意很直白。欧洲不想被排除在外,更不想当被动买单的人。欧委会的公开口径是“领土由乌克兰自己决定”“欧洲会提供强力安全保障”“推动乌入盟”。话说得漂亮,执行上却并不齐。匈牙利给了个清楚的例子:对乌袭击“友谊”管道大为光火,抬出能源和电力反制,还把“反对乌入欧”的立场钉死。这个裂缝说明,欧洲的“统一意志”是脆的,也更想把自己钉在谈判桌旁,避免被美俄分账。
特朗普这条线也得说足。近段时间,他把“两周内见分晓”挂在嘴边;另一只手,却推进对乌新一轮军售。按公开材料,这批ERAM巡航导弹大约3350枚,金额约8.5亿美元,多由欧洲买单。这不是施舍,这是生意。ERAM有两个点要紧:射程约450公里,靠商用品压低成本。意思是乌军会拿到一套能持续用的“后方点打”工具,俄西部后方和乌东四州的后勤节点都会被威胁。
若真如报道所说“六周内到货”,就等于往战场节奏里塞了个“延时引信”。对莫斯科来说,拦在路上风险高,等入库再打又考验情报和突击节奏。这是典型的“谈前塑形”——先用火力和补给改筹码,再去谈.很多人问,那普京为啥还让特朗普传话,说可以见泽连斯基?我的看法是,俄方在释放“可谈”的窗口,同时把门槛摆清。
拉夫罗夫说得直:会见要有预期成果,要有法律上的签署主体,泽连斯基的合法性在乌宪框架下存在争议,这都得先说清。再叠加更敏感的点——乌克兰不进北约和领土议题能否进文本。乌方公开场合的强硬和私下的弹性并不矛盾,取决于边界在哪。不是“让不让”,而是“让哪块、让多大、用什么换”。十万平方公里量级的主权争议,哪怕是一条铁路、一个港口,归属都够牵动战后秩序。
来源:潇湘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