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低估中国科技是最大败笔!西方媒体坦言: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09:39 1

摘要:2018年,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关键零部件,直接导致中兴的生产线陷入停摆。

自2018年美国对中兴、华为下手,中美芯片战就注定是一场持久较量。

美国想靠技术封锁维持霸权,中国却以惊人的韧性和创造力突破困境。

短短几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就完成了从“被卡脖子”到部分自主可控的跨越。

西方媒体坦言: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芯片突围之路

2018年,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关键零部件,直接导致中兴的生产线陷入停摆。

这一事件让中国彻底意识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将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随后的2019年,华为被拉入美国“实体清单”,不仅美国企业无法向其供货,就连使用美国技术的第三方企业也被限制。

美国的算盘很简单:掐住中国芯片和高科技企业的“命门”,延缓中国崛起。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美国预想的方向推进。

华为虽然一度面临严重打击,但他们并未坐以待毙。

通过巨额研发投入,华为推出了自研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为国产替代开辟了道路。

中芯国际等中国半导体企业也在关键工艺上迎头赶上,7纳米芯片工艺的突破就是标志性成就!

美国的封锁被西方媒体称为“硅封锁”,意在维持美国的技术领先。

然而,德国和日本媒体纷纷指出,中国并非完全被动。

2023年,中国对镓、锗等关键半导体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给西方产业链带来震动。

这一措施虽然不是致命一击,但让全球看清,中国在产业链某些环节同样不可替代。

同时,国内一批半导体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成长,从EDA设计软件到光刻机替代部件,都有实质性进展。

华为Mate 60 Pro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在2023年发布时引发全球轰动。

这款芯片完全由中国设计制造,意味着中国在极限压力下实现了自主突破。

此后,中美科技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美国发现,制裁短期有效,但长期却刺激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加速成长。

兰德智库的报告甚至指出,美国的出口管制像“扔进中国芯片行业的一把扳手”,虽能干扰一时,却无法阻挡中国追赶。

美国企业的两难

进入2024年,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后,对华政策延续强硬路线。

新的措施要求Nvidia和AMD等公司将部分对华销售收益上缴美国政府,以换取继续向中国市场出口的资格。

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高科技企业已经无法脱离中国市场。

对于Nvidia这样的AI芯片巨头,中国市场不仅是最大买家,更是推动其技术迭代的重要场所。

BBC在2025年的一篇报道中感叹,中国AI企业如DeepSeek表现惊人,其产品性能媲美硅谷巨头,价格却更具优势。

这种性价比优势让硅谷企业开始担忧未来的竞争格局。

美国政府对华限制不断收紧,2025年2月又扩大了出口管制的范围,涉及更多先进制程设备。

但应用材料、Lam Research等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对此怨声载道,抱怨失去中国市场会让自己的研发资金缩水,反而给中国本土竞争对手崛起机会。

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规模持续飙升,自给率突破50%,并计划在2030年前达到70%。

台积电、三星等亚洲代工巨头在地缘政治夹缝中小心求生,台湾问题的敏感性也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对华策略。

美国希望通过“芯片四方联盟”(Chip 4)整合日韩台资源,但现实是各方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日本和韩国企业同样依赖中国市场,贸然跟随美国限制将伤及自身。

德国媒体曾警告,美国的芯片政策过于短视,因为它忽略了全球化下的产业相互依存。

事实证明,芯片产业链极其复杂,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封装测试,每一环都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垄断。

美国的出口管制和盟友施压策略虽然暂时奏效,却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在中国本土建立研发和制造基地,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这种趋势将深刻改变未来10到20年的全球科技版图。

中国的科技战略

美国从2018年打响芯片战的初衷是维持全球科技霸权,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西方专家承认低估了中国。

阿斯麦前CEO彼得·温尼克在2024年的一次采访中直言,中美芯片战可能持续几十年,中国创新速度远超预期。

美国最大败笔是低估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市场规模,这让其封锁策略逐渐失效。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三大战略优势。

中国政府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渠道,投入数千亿元推动半导体自主化,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回国。

我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设备和工业市场,使中国企业能够快速迭代产品。

从高校科研到企业应用,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创新网络,使得技术突破不再孤立。

2025年7月,美国取消部分对华禁令,西方媒体称这是“贸易破冰”,但本质上是美国在现实压力下的调整。

美国需要中国市场的同时,也要面对中国不断追赶甚至部分领域赶超的事实。

Nvidia在2025年8月推出中国专用AI超级芯片,比之前的H20性能更强,这本身就证明美国企业难以割舍中国订单。

未来的芯片战将是持久战,而非一时的胜负。

西方需要适应中国崛起的现实,而中国需要继续在核心技术上自立自强。

AI芯片、先进制程设备、EDA设计软件、量子计算等都是未来竞争焦点。

美国可能试图重建更紧密的科技同盟,但由于各国利益分化,成效未必理想。

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与美国“拼刺刀”,而是通过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完善产业链生态,在全球科技版图中占据不可撼动的位置。

结语

中美芯片战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创新才是唯一的护城河。

美国试图通过封锁维持霸权,却忽视了中国的韧性与创造力。

过去几年,从被动挨打到主动突破,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压力中成长,用事实回应了“不可战胜”的评价。

未来,这场持久战仍将继续,但趋势已然明朗:全球供应链会更加多元化,科技霸权将被重新定义。

对中国而言,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世界而言,合作共赢才是走向未来的唯一出路。

陈冰:美对华芯片战还打吗?这两家企业和解有深意 直新闻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