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营收狂翻20倍,“戴森平替”的徕芬为何自陷泥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9:41 2

摘要: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不必过分自我怀疑,这世界本就像个庞大的临时舞台,人人都在摸索前行。” 这句话不仅给了普通人直面生活的底气,也让不少创业者找到了破局的勇气。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讲,就是“若想成事却不知从何起步,不如先从借鉴开始——先学会追随,才能有机会成为被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不必过分自我怀疑,这世界本就像个庞大的临时舞台,人人都在摸索前行。” 这句话不仅给了普通人直面生活的底气,也让不少创业者找到了破局的勇气。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讲,就是“若想成事却不知从何起步,不如先从借鉴开始——先学会追随,才能有机会成为被追随的目标,最终实现超越”。在这条“借鉴突围”的路上,“吹风机界的戴森平替”——徕芬,曾是最耀眼的黑马之一。

谁能料到,2020年产品刚上市时月销仅3台吹风机的小品牌,会在短短三年里上演逆袭神话:年销售额从1.5亿元飙升至30亿元,营收规模足足扩大20倍。2024年的“6·18”大促更是让它一战成名——全网销售额突破5.3亿元,同比增幅达60%,仅在天猫平台就卖出105万台,直接超越常年霸榜的戴森,坐稳“平替王者”的位置。

就在外界以为这个势头迅猛的品牌即将冲击更高峰,甚至有望改写小家电行业格局时,画风却突然急转直下。

前员工“背刺”风波:一场骂战扯下营销滤镜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如闪电,要是有人说没听过徕芬,恐怕会被调侃一句“跟不上节奏了”。即便没买过它的产品,多数常上网的人也对其“戴森平替”的标签耳熟能详。

徕芬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第一代高速吹风机,靠着599元的定价和“平替戴森”的定位圈粉无数,但真正让它“破圈”的,不是铺天盖地的营销,而是一场创始人与前员工的公开互撕。

事情的导火索,是徕芬创始人公开驳斥一位测评博主的剃须刀评测视频,指责对方“收了钱就没了底线”。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被怼的博主,正是徕芬前员工的弟弟——视频里明确提到,徕芬售价699元的剃须刀,实际体验还不如飞科399元的同类型产品。

要知道,徕芬一直主打“技术普惠”,为了强化性价比和技术优势,它砸重金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造势,请明星达人种草,几乎在所有产品推荐场景里,都能看到“用户现身说法”的推广内容。如今在吹风机、电动牙刷上攒下的口碑,却栽在了剃须刀上,还被前员工“捅了一刀”,创始人的愤怒可想而知,当即选择强硬回怼。

“国货之光”名不副实?质量问题浮出水面

当下的互联网“万物皆可直播”,我们早已习惯了主播把商品吹得天花乱坠,但“便宜好用”的宣传背后,真相往往没那么美好。徕芬三年狂揽20倍营收的崛起堪称奇迹,可营销搞得再热闹,产品是否真如宣传般是“技术普惠担当”“国货之光”?答案恐怕要打个问号。

在发展初期的四年里,靠着高额投入和还算靠谱的售后,徕芬的负面声音一直被激进发展的势头掩盖。但进入2025年,它开始频繁陷入投诉、处罚与诉讼的漩涡,质量问题接二连三爆发,让这个标榜“高性价比”“硬核技术”的品牌口碑崩塌。

更值得玩味的是,创始人曾提到,一位2022年拿了500万离职补偿的前员工,一直在持续“抹黑”徕芬牟利。这不禁让人疑惑:如果产品质量过硬、定价合理,外人就算想挑刺也无从下手,更何况是知根知底的前员工?显然,对方的“揭露”,精准戳中了徕芬的短板。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上市梦渐行渐远

2020到2023年的四年间,徕芬无疑处在高速扩张的“狂飙期”:投入1亿元用于研发,累计公开专利267项,其中核心技术发明专利31项,占比仅12%——换句话说,大部分专利都集中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上。即便它反复强调自家电机多“能打”、内在技术多“硬核”,真正吸引消费者的,依然是那些偏表面的“花架子”。

而这场与前员工的互撕,更暴露了其内部管理的混乱。原本一方想揭露问题,一方想靠回击挽回声誉,结果却让品牌形象一落千丈。一直怀揣上市梦的徕芬,本计划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如今却被质量事故、品牌受损、管理混乱等问题拖了后腿,上市之路变得扑朔迷离。

按照此前三年20倍的营收增速,徕芬上市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可它偏偏在高速发展中丢了“生存之本”——质量出了纰漏,品牌口碑也打了折。在竞争激烈的小家电赛道里,舍本逐末的做法注定走不远。如今的徕芬,就像被自己过度的营销绊住了脚,想要重新站起来,还有太多功课要补。

毕竟,对于一个志在上市的企业来说,营销再亮眼,也抵不过产品和管理的硬伤。

来源:远视财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