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曾经撑起一个时代的房地产巨头,在资本市场上走完了16年旅程。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退出舞台,留下一地债务和无数叹息。
8月25日,中国恒大被正式摘牌。
这家曾经撑起一个时代的房地产巨头,在资本市场上走完了16年旅程。曾经的“宇宙第一房企”退出舞台,留下一地债务和无数叹息。
然而,在恒大系的坍塌中,有一个业务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它不是地产、不是足球,而是一瓶水——恒大冰泉。
为什么偏偏它能活下来?
01 高调登场:地产思维做快消
2013年11月,广州天河体育场。恒大夺得了中国足球历史上首个亚冠冠军。那一夜,除了奖杯和球员,电视镜头里反复出现的,还有一个陌生的名字——恒大冰泉。
许家印的想法很直接:地产的“恒大速度”能不能复制到饮料行业?
于是他喊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三年几百亿,十年1500万吨。
问题是,当时恒大既没有水源,也没有工厂和渠道。一切都靠“钱砸出来”。广告投放就是恒大式的打法:短短三周,烧掉13亿,全国屏幕都在播放恒大冰泉。
在当时,这种声势并不显得荒诞。毕竟,恒大有钱、有名、有流量,地产跨界饮料,似乎也能行得通。
02 现实打脸:销量跟不上声量
广告确实让恒大冰泉迅速出圈,但销量远不如预期。
2014年,恒大冰泉销售额10.9亿元,与当初喊出的百亿目标相比,差距巨大。而亏损却直线拉升,当年就亏掉23.7亿。三年下来累计亏了近40亿。
定价是个硬伤。恒大冰泉一瓶5元起,被调侃成“金汁玉液”。消费者好奇买一次,但不会天天喝。农夫山泉、怡宝早已把市场教育成“性价比第一”,恒大冰泉的“高端定位”很难立住。
2016年,恒大决定止损。包括粮油、乳制品、矿泉水在内的消费业务打包出售,恒大冰泉第一次易主。许家印的“饮料梦”正式失败。
03 新掌门登场:翠林系接盘
接盘的是翠林系。这个名字在大众视野里并不响亮,但背后站着的人,和恒大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翠林系的实际控制人王忠明,早年在恒大体系任职,后来南下创业,逐渐积累起资本。他不仅接过恒大的消费板块,也参与过恒大的融资项目。
在他的操盘下,恒大冰泉开始了“去恒大化”。股权穿透后,品牌背后的实际控制方已是翠林农牧集团,而非恒大本身。
换句话说,“恒大”只是一个留存的商标记忆,企业的实际归属早已换人。
04 战略转身:从高端到“2元水”
真正让恒大冰泉活过来的,是战略上的彻底转型。
2022年,恒大冰泉推出了全新包装的天然矿泉水,定价2元/瓶。与早期的高端梦不同,这一次的口号很朴素:好水,不贵。
这背后是精准的市场判断。中国矿泉水市场的格局,被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长期把持。要想突围,靠“高价”没机会,唯有用“低价”切入口。
而恒大冰泉的底气在于水源。它主打天然深层矿泉,含多种矿物元素。宣传方向从“奢华”转向“健康+日常”,既有品质支撑,又能贴近大众消费。
这一步,把它从豪赌式的快消冒险,拉回了脚踏实地的竞争。
05 转型效果:数据的回暖
转型后的效果很快显现。
2021年前八个月,恒大冰泉营业额同比增长38%,其中低钠矿泉水的销量增长了84%。电商和线下渠道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市场对它的认知开始改变。消费者不再觉得它是“恒大烧钱玩票”的产物,而是一款真正能和农夫山泉、怡宝放在同一货架对比的水。
它不再是那个靠广告刷存在感的明星,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玩家。
06 为什么它活下来了?
当恒大系轰然倒塌,为什么恒大冰泉却能幸存?
原因有四:
提前卖掉:在恒大债务危机暴发前,恒大冰泉就完成了股权转让,避免被拖下水。
去恒大化:保留品牌,却切断治理层面的联系。品牌红利还在,债务风险已经切割。
价格策略:从高价神话转为“2元亲民”,找到生存缝隙。
品牌惯性:当年广告砸下的知名度,成了今天的资产。消费者记得这个名字,即使公司早已不是原来的恒大。
换句话说,恒大冰泉的幸存,本质是“错位”:它早早离开恒大体系,又完成战略调整,因此没有被巨轮沉没。
07 冰泉依然无法逃脱“恒大”阴影
不过,活下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安心。
瓶装水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已经形成稳定格局。恒大冰泉虽然凭借“2元策略”打开局面,但矿泉水成本高企,长期低价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缩。
此外,“恒大”这个名字仍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知名度还在;另一方面,消费者难免会联想到恒大的债务危机和负面新闻。这种心理负担,很难彻底消除。
来源:地产资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