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深二代 | 三次创业的“空间诗人”董丹青:用空间书写城市诗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9:23 1

摘要:午后的嘉乐道,通往B1层骑行公园的栈道上不时有自行车轻快掠过。冲浪主题BISTRO店里,董丹青刚停好“小布”,卡其色运动装沾着些许阳光的温度。这位80年代就随父母从惠州来深圳的“深二代”,正用他第三次创业的作品,为深圳南山的后海核心商圈注入新的活力。从风火广告

午后的嘉乐道,通往B1层骑行公园的栈道上不时有自行车轻快掠过。冲浪主题BISTRO店里,董丹青刚停好“小布”,卡其色运动装沾着些许阳光的温度。这位80年代就随父母从惠州来深圳的“深二代”,正用他第三次创业的作品,为深圳南山的后海核心商圈注入新的活力。从风火广告到G&G创意社区,再到如今的Kaledo嘉乐道,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骨子里的不安分、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与人文温度,恰是“深二代”群体特质的生动注脚。

▲ 董丹青

创业实干者快速成长的舞台

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带着“不安分”:生肖属性、星座甚至血型,都自带“进攻性”。1997年从深大中文系广告专业毕业后,董丹青进入深圳特区报广告中心,在纸媒的黄金时代里快速投身广告行业。“那时整版广告能卖几十万,我从分类广告科到版面科,在楼市广告的浪潮中摸清行业脉络。”这份在外人看来安稳体面的工作,却困不住他骨子里的冒险因子。“我身处一个最适合创业的时代,快速发展的市场全是我的舞台,所以我早就想好了要创业。”

1998年,董丹青与同样来自媒体的伙伴晓坤和李强共同创办了广告公司风火广告,从广告代理起步,却很快跳出赚代理差价的局限。当同行还在做单一投放时,他们从策划和创意的专业出发,率先提出整合推广概念,瞄准房地产行业市场,提供月度乃至年度策划服务。“我们创造了整合推广的概念,也首创了单个项目收取固定月费的服务模式,从案名到楼书,从户外广告到广告围挡,从售楼处到项目导视,给客户一套完整解决方案。”这种创新很快让风火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公司服务万科、金地、星河、京基等巨头,多年间发展年收入超亿元,全盛时期全国布局八家分公司,600多人的团队让风火成为2000年始,近十年间深圳房地产广告领域的领军企业。

2012年,当同行还在房地产的黄金期狂飙时,风火选择往城市更新与空间运营上进行战略转型。“为别人孵化经营项目品牌久了,想试试自己主创的项目品牌能不能成功。”这次转型,藏着“深二代”对深圳的独特理解:当这座城市从快速规模化建设发展开始进入(多元)精细化空间运营的阶段,他要从广告服务商转变成城市更新的改造者和运营者。

蛇口荔园路9号的南星玻璃加工厂是改革开放初期1983年建成的老厂房。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重工业厂房,墙面爬满藤蔓,重型吊车上还留着生产加工的痕迹,“第一次看到它时,就觉得这些工业遗存都是改革开放的记忆,拆除重建太可惜了。” 接下来的日子,(董丹青与团队)一点点梳理厂房的结构,保留了原始的厂房主体空间,重新规划了空间和动线,围绕主展厅和外街区引入咖啡、餐饮、烘焙和共享办公区,通过持续举办创意市集与艺文活动,老厂房逐步蜕变成开放的创意社区,成为蛇口新的创意文化地标。“自己投资做旧改项目,才真正能够体会创意与运营之间的妥协与平衡。”

▲ 董丹青联动国内知名艺术家及新锐青年艺术家,于工业风厂房呈现块根潮流艺术群展。

2024年启动的Kaledo嘉乐道,是他的第三次创业。这个由天虹百货和家乐福老超市旧址改造的商业空间,藏着他对城市空间的更深理解:“从广告策划创意到工业遗址旧改,再到文化商业体运营,每次转型都踩在城市发展的节点上,我就喜欢突破常规,参与创造‘还未被定义、可以刷新标准的东西’。”

尊重脉络又懂破局的“空间诗人”

走进Kaledo嘉乐道的人,总会被一种奇妙的“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打动——这里保留着原有建筑的空间骨架,却赋予全新的生活场景和业态组合,处处透着新鲜的设计巧思。董丹青的创意从不凭空而来,总带着对文化与在地性的探索,他像一位“空间诗人”,用设计语言重新塑造、书写着对城市的理解。

打造嘉乐道时,他以“万花筒”为核心概念——希腊语中“美丽、形状、观看”的组合,既呼应项目所在文化地标保利剧院的人文脉络,又暗合“用孩童视角探索世界”的初心。中文名“嘉乐道”的诞生则更显巧思。“这里原来是家乐福超市,大家都对这个名字有感情,我们就用谐音改成‘嘉乐道’,‘嘉’是美好的意思,既留住了城市记忆,又有新的寓意。”更妙的是粤语发音,粤语发音又让广东人倍感亲切。“广东人读‘嘉乐道’会觉得特别熟悉,就像香港的弥敦道、广东道,自带一种亲切感。”董丹青从小听粤语流行音乐、看港产片,这种文化基因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空间叙事,“在深圳做项目,得懂隐藏在快速变迁的城市记忆里的独特文化密码,破解组合再重新创作。”

在这里,处处可见打破常规的新意。为打破传统商场的封闭感,他拆掉一层玻璃幕墙,造出“内退的悬浮玻璃盒子”;设计从L1延伸至B1的骑行栈道,让自行车能直接驶入负一楼,形成“双首层”的流动空间;在场内嵌入“松弛池”——工作日摆满懒人沙发供上班族歇脚,周末变身爵士现场或宠物走秀场,让空间在“口袋公园”与“街角剧场”间自由切换。他说:“嘉乐道是持续生长的城市空间,永远没有完成时,一直在持续变化和生长。”

▲ Kaledo嘉乐道开业典礼,董丹青致辞发言。

与城市共生共长

5岁随父母从惠州来到深圳,他的求学轨迹始终在深圳,从荔园小学、园岭小学到实验学校,再到深圳大学,青春记忆里既有“坐中巴去深大”的奔波,也有周末赴香港看电影、在红磡听演唱会的鲜活。他循着兴趣进入深圳大学广告专业,大量阅读、观影的积累,让他在文字与创意中找到了归属感。“电影里的镜头语言、戏剧对白,都成了我的灵感来源。”

“不同年代的人对深圳的记忆完全不同,若没人记录那些变迁,城市历史就会缺失物证与故事。”这种执念让他在做空间改造时格外注重“记忆留存”:G&G创意社区保留老玻璃厂的工业印迹,嘉乐道延续家乐福超市的城市记忆,他见过太多老深圳人的感慨:“找不到当年的中巴站,认不出曾经的菜市场,曾经的巷弄逐渐消失,这种失落感得用很多的空间熟悉感补回来。”

如今的嘉乐道每个周末都热闹非凡:咖啡师的拉花比赛吸引爱好者围观,骑行社群的分享座无虚席,宠物主人带着“毛孩子”参加聚会。“年轻人不是来消费的,是来寻找同类、同好和同频,找回生活的美好节奏。”董丹青笑着说,“深圳就像万花筒,碎玻璃都能拼出新世界,这些多元、包容、有活力的不同元素聚在一起,就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活力。”

在董丹青看来,深圳的底色是“草根精神与倔强生命力”。“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国际化都市,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韧性。就像我们创意人,可能单个很渺小,但聚在一起就能形成沃土。”这种特质也融入了他对深圳的深刻理解:“深圳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尊重契约,对等回报,你付出多少就有多少收获,这种公平感让创业者踏实。”

如今,他依旧保持着用兴趣反哺工作的习惯:看电影研究场景空间叙事,通过旅行观察城市空间。“说不定这个项目之后,我会投身电影,把我记忆里的深圳故事用电影语言讲出来,回馈给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能在电影里鲜活存在。”在他看来,深圳最动人的特质是包容:“无论外来者还是本地人,没人会在意你来自哪里,只需用自己的个人奋斗书写人生故事,不负韶华,这座城市便会给你应得的收获。”

晶报记者 陈淑莹/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珂

来源: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