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民勤县林草局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依托“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按照“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总体思路,着力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环绿洲锁边林带建设、绿洲内部提质增效等“五大工程”,筑牢“三道风沙阻击
2025年,民勤县林草局围绕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依托“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按照“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总体思路,着力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环绿洲锁边林带建设、绿洲内部提质增效等“五大工程”,筑牢“三道风沙阻击防线”。截至目前,完成人工造林13.35万亩,封育3万亩,退化林修复9.6万亩,退化草原综合治理14.8万亩,全力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
锁边林带为盾 筑牢绿洲防护网
近日,记者走进民勤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泉山段,一株株梭梭树苗迎风摇曳,枝头的点点绿色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春季压沙造林期间,民勤县以“三北”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对白土井等区域,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及封沙育林草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集中攻坚环绿洲锁边林带“最后一公里”。5月份,一条长380公里、总面积215万亩,宽度1—20公里的环绿洲锁边林带实现闭环围合。
“经过七十多年的接续努力,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全面闭环围合,这是民勤人民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三北’工程标志性成果,更是党带领人民群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卫西部生态安全的有力答卷。”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表示。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末端,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位于“北方防沙带”关键位置,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8.18%,绿洲沿线风沙线长达408公里。自1950年起,民勤县就将防沙治沙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一届又一届接力传承,持续开展压沙造林、战风斗沙行动。
如今,环绿洲锁边防护林带闭环围合,不仅稳固确保了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更是民勤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鲜活样本。
科技为笔 绘就治沙新图景
6月22日,6架无人机沿着预定航线,在青土湖上空将沙蒿、沙米等耐旱草籽均匀地播撒在广袤的荒漠上。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有效破解了复杂地形限制、撒播不均匀与人力成本高等难题,大幅提升治沙效率。
“在民勤片区三北六期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中,我们采用‘人工造林+飞播草籽’协同治理模式,既固定住沙丘,又逐渐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为遏制两大沙漠握手,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关键支撑。”民勤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陶海璇介绍。
民勤县坚持科技赋能,引进履带式治沙机、手扶式压沙机、打坑机、无人机等治沙设备,完成机械治沙面积2.6万亩,机械治沙设备从25台增加至260台以上,开展人工+无人机等常态化巡护,机械作业率逐步提升。
民勤县持续探索科学实用的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广泛应用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监测预警和智能管护平台,全面提升防沙治沙科技支撑能力。
凝聚强大合力 共谱治沙新篇章
治沙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群众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2025年,民勤县组织干部群众年内完成义务植树220万株。大力培育发展“互联网+”、众筹治沙、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者”公益治沙新模式,“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1万多名志愿者义务植树152万棵,治沙面积4500多亩。
8月11日,杭州行道21团队又向民勤县种林公益发展中心生态公益林基地捐赠13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当地植树造林项目,以实际行动为守护沙漠边缘的绿洲注入力量。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工程治沙1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61万亩。”姜莉玲说。
特殊的地理,决定了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征战史。从林带守护到科技赋能,再到合力攻坚,治沙之路日益宽广。随着一项项举措深入推进,曾经的荒漠正逐步变为绿洲,不仅守护了生态安全,更孕育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记者:张小芳)
来源:民勤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