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6日清晨,K359次列车缓缓停靠在上海站。车门开启,20名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师生,跨越1700公里,抵达申城。这是一次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驻红寺堡区柳泉乡黄羊滩村工作队、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蒲公英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组织的“教育筑梦”暑期实践之旅。
8月16日清晨,K359次列车缓缓停靠在上海站。车门开启,20名来自吴忠市红寺堡区的师生,跨越1700公里,抵达申城。这是一次由自治区党委办公厅驻红寺堡区柳泉乡黄羊滩村工作队、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蒲公英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组织的“教育筑梦”暑期实践之旅。
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泛黄的手稿和旧照静静诉说着学术的厚重与传承。大学生志愿者以“智慧的种子”为喻,向同学们讲解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在上海交通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宏伟建筑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红崖湾小学的田文博指着校园内的“文博楼”郑重地说:“我将来一定要来这里上学。”稚嫩的话语背后,是一颗被点燃的求学之心。
在上海博物馆,明清犀牛角雕刻的精湛工艺令同学们惊叹;在中华艺术宫,巨幅油画《曙光》再现中共一大的历史场景,同学们通过画作读懂了“曙光”的真正含义——不仅是黎明之光,更是民族的希望。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与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成为孩子们此行最难忘的经历。中共一大会址的复原陈列和多媒体沙盘,让同学们仿佛穿越回1921年的夏天;四行仓库墙上的弹孔和壮士家书,则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英雄的牺牲与国家的苦难。红崖湾小学的马雪婷悄悄在笔记上写下:“我长大后,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仓库西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让所有孩子震撼不已。“这些弹孔就像历史的眼睛在看着我们。”黄羊滩小学的李俊成凝视着墙体的创伤喃喃自语。在“八百壮士”群雕前,讲解员讲述谢晋元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故事,令不少孩子眼眶湿润。
从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历史博物馆的城市变迁,到大剧院的舞台机械展示,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自然演化、城市发展和艺术科技的交融。他们仰望着、惊叹着、记录着,这些片段共同拼凑出他们对上海的全新认知。
6天的暑期实践之旅结束,返程路途上,领队老师张威威博士发现孩子们的行李箱重了许多:华东师范大学赠送的校园DIY纪念水杯、志愿者老师奖励的上海文创、国际学校朋友准备的贴心大礼包……它们如同时光胶囊,承载着同学们这个夏天的成长密码,同学们开始懂得,要把看见的“远方”变成脚下的路。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