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伊滨区诸葛社区党支部书记常永伟的手机消息提示音连成了串。刚刚,他在党小组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8月底,山上8亩红薯进入关键期,明天咱去地里除草!”
近日,伊滨区诸葛社区党支部书记常永伟的手机消息提示音连成了串。刚刚,他在党小组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8月底,山上8亩红薯进入关键期,明天咱去地里除草!”
“收到!”“我能去!”“算我一个!”……短短几分钟,回复的消息如春芽般冒了出来,很快挤爆了整个对话框,100多人踊跃报名。
常永伟笑着把手机揣回兜里,这热度,他早已习惯。
时间回到2022年,辖区山上那片闲置的荒地还长着半人高的杂草。“不如种上粮食,给老人们添点嚼用。”支部会上有人提议,得到大家积极响应。
从挥锄头开垦的那天起,这片土地就成了党员志愿者们的“责任田”:除草时他们弯腰弓背在地里“绣花”,施肥期大家扛着肥料袋爬坡上坎,收获季镰刀、箩筐摆开阵仗,热闹得像过年。如今,地里的光景好着哩,春天油菜铺成金毯,夏天小麦荡起绿浪,秋天红薯在土里攒着甜。
“这块地里的所有收成,都分装成袋送到了社区老人手上。”常永伟笑着说,每次分粮食时,邻社区的人路过都直夸“你们党员真中”,眼里满是羡慕,“这地里不光长粮食,更是孕育了俺们诸葛人拧成绳的那股劲儿,让老人暖心是咱的骄傲!”
这份骄傲的背后,是党员志愿者一茬接一茬的接力。从春播到秋收,从开荒到管护,地里的每寸土壤都浸着他们的汗水,而每次劳作召集,总有一群人跑得最勤、干得最实。
62岁的马正军常常是群里第一个“报到”的。这些年,他总揣着个旧闹钟,每次义务劳作都定在凌晨5点:“山上露重,早点去能多干点,都是咱自己家的事儿,多干不吃亏。”88岁的贾会琴又在群里“较上了劲”,工作人员私信劝她:“您年纪大,在家歇着就行。”她秒回语音,嗓门亮得很:“我身体好得很!重活干不了,丢苗、捡石头总行吧?这都第七回拦我了,我可不依!”
这样的热闹,在诸葛社区已是常态。社区318名党员志愿者,除去外出务工的青年和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148名能出力的,每次义务劳作都有超120人报名。
为了让这份热情更持久,社区还想出了“积分兑换”的法子:党员们干多少活,就积多少分,能换抽纸、肥皂,也能换米面油。可“马正军们”总说:“谁图那点东西?看着老人吃着咱种的粮,比啥都强。”
从荒地到良田,从几人响应到百人争先,诸葛社区的党员们用锄头、镰刀和汗水,把“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种进了地里,长在了百姓心里。
那片四季流转的土地,不仅结出了粮食,更结出了党群同心的果实——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模样:把党员的“红马甲”穿在田间地头,把群众的期盼种进春华秋实。(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贾莎莎 刘会君 文/图)
来源:洛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