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高气爽,文播中原。最近,有写长篇历史小说南阳三驾马车(姚雪垠、二月河、秦俊)之称的秦俊先生,以煌煌十卷的《大汉王朝》(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震响中原文坛。
秋高气爽,文播中原。最近,有写长篇历史小说南阳三驾马车(姚雪垠、二月河、秦俊)之称的秦俊先生,以煌煌十卷的《大汉王朝》(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震响中原文坛。
8月16日上午,中原会客厅隆重推出直播访谈节目:“下笔如犁耙古今,化纸作田耕春秋。”河南省政府原省长助理、开封市委原书记孙泉砀,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原主任、首届河南省检察官文联主席、河南大学教授、作家张国臣,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南飞雁等权威专家学者从历史、文学、教育、法学、文风、行风等多层面、多角度对秦俊的新书《大汉王朝》及作品进行了精彩解读。
秦俊,南阳邓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南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秦俊从1987年公开发表《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开始一炮打响,自此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出版了《混世奇才——庞振坤》、《花子帮主》、《风流将军——王凌云外传》、《浪子拜将记——丁大牙外传》、《伤兵东四郎》、《奇侠樊钟秀》等一系列南阳文化特色作品。而后由撰写本土特色人物升级换代进入中华帝王系列历史小说创作,于是《春秋五霸》系列、《大汉王朝》系列、《大宋天子》系列丛书相继问世,现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26部(含合著)共1000余万字。其中,12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外频道制作有声书播出,多部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他以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自成中原历史小说的一个流派。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对秦俊的小说给予很高的评价:“河南南阳的作家,从姚雪垠起,到今天的二月河、秦俊,都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评价秦俊作品:“通俗而不庸俗,乡土而不泥土;从众而不媚众,入雅而不佞雅。”
秦俊长期关注两汉王朝,在不同时段推出汉高祖刘邦,汉武大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等大汉优秀帝王历史传记体小说。这次,河南文艺出版社以全新视角、全新设计,全新气势隆重推出十卷本《大汉王朝》,可说是新形势、新史观下推出的一部重磅作品。
正如秦俊先生自己所言:《大汉王朝》系列独辟蹊径,以民间视角生动再现两汉四百年风云变幻,被评论界誉为 “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代表作”。在书中我不太介入正史稗史纷争,而是挖掘专业研究者易忽视的尘封往事及民间逸闻趣事,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快感。其以民间的语言、风格、思维进行创作,使历史与历史人物鲜活起来,契合大众审美观。
这部大书按照 “创业 —守成 — 中兴 — 衰亡” 脉络展开叙事。《汉高祖刘邦》写汉朝创业,讲述刘邦从一介亭长凭借谋略与用人智慧,率沛县同乡等开创大汉基业的故事,可让人对其 “沛县朋友圈” 创业经历进行解码。《汉武大帝》属守成篇章,讲述其 “霸道总裁” 般的权谋日常及 “求仙打假” 等趣味轶事。《光武帝刘秀》是中兴部分,呈现刘秀 “骑牛开打” 的昆阳逆袭等传奇经历。《汉宫残阳》聚焦衰亡场景,刻画了吕后、王政君等 “狠人” 演绎的精彩后宫风云。
讲故事是我擅长的绝技,书中语言兼具严肃和幽默特点,轻松有趣且很有现在网民喜欢的 “网感”,能够拉近历史与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兴趣,助力传承和中华文化。
官员专家孙泉砀说:“秦俊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作家,他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成果斐然。从他的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深厚情怀与深入研究。他的作品以朴实通俗见长,既忠于史实又不被事实完全束缚,善于描绘真实场景且不拘泥于传闻。文笔干净流畅,老辣中透着纯朴。比如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的笔下都鲜活生动,真实可感。他遵循民间视角解读历史,自成一派,被誉为 “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他的这种创作风格,让历史和历史人物以一种接地气、亲民众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而且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变化,展现人物从开始到最终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诸多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在秦俊的小说里,民间视角体现在多个方面。拿他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来说,他不会仅仅从官方正统的角度去叙述,而是会加入很多民间的传闻、百姓的看法以及民间的生活场景等元素。比如在描写宫廷斗争时,他可能会通过一个普通宫廷侍卫或者宫女的视角,去展现这场斗争对底层人物生活的影响,让读者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也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大背景。又比如在描写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时,他会着重刻画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像百姓的一日三餐、娱乐活动、市井烟火气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状态,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的民间社会之中。这种民间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认识历史的窗户,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和真实。
侠肝义胆是秦俊为人称道的性格、编史修志是秦俊钟爱一生的事业、文学创作是他挥洒激情的乐土,以民间视角解说历史、抒写乡情,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使他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享誉全国!他的人格魅力,影响滋润着大家,希望在他的影响下,让南阳作家群更加人才辈出、在全国叫的更加响亮!
作家、学者张国臣说:“读了秦俊同志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我认为有三大突出特点和时代意义: 一是突出历史重点,构建了从春秋战国至大宋王朝的庞大历史叙事谱系,再现了华夏辉煌历史,具有增加文化自信的政治意义;二是突出文学底色,探索了人生和社会规律,说明因果相连,善恶必报,具有启迪人生的哲学意义;三是突出法治重点,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和期待。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铁面包公判案的故事既是如此。具有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法治教育意义。要在历史文学与小说中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核心是锚定 ‘华夏根脉‘的文化内核,用 ‘人’ 的故事串联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让地域特色与普遍情感共振。
作家南飞雁说:“秦俊先生的历史小说很适合影视剧创作和改编。”
他说,文学作品的 “创作初心、历史情结、精神内核” 是其灵魂,比如秦俊执着修正出300多条影视化改编意见,本质是守住作品中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人物精神的刻画(如影片里的家国情怀、乡土根脉)。改编时,无论是人物动机、历史背景还是核心主题(如对 “正义”“坚守” 的表达),都不能为了戏剧冲突而篡改——不能为了强调情节而刻意放大权谋厮杀,丢失 “人间烟火”的内核。
文学可依赖细腻的内心独白、碎片化的叙事(如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但需通过人物行为、场景细节,让观众感知到这份 “历史情结”,而非让历史沦为 “强情节的背景板”。从而使文学作品影视化后的独特魅力:从 “文字想象” 到 “视听共振” 的升级。
总之,无论是历史文学还是小说,核心都是 “以文化为骨,以人物为魂,以情感为桥”—— 让历史的 “过去” 可感、“现在” 可触、“精神” 可传,才能真正让中国故事走进人心,让中华声音传得更远。
秦俊先生用千万字作品践行“以文载道”,其坚守历史真实、深耕地域文化的创作态度,不仅为中原历史小说立起标杆,更成为年轻创作者的精神范本。而这场访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本新书的推介——它既是对河南文学“守正创新”传统的回望,也是对“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华夏根脉”创作使命的再动员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秦俊先生毕其一生之精力,钻研历史,抒写历史,其情感和用意大概如此。
(作者系青年作家、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水兵)
来源:南阳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