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金定勒马擎刀仔细看,见敌将连人带马好一似粉妆成……”暮色初垂,乐亭县城“鼓韵书苑”内,62岁的乐亭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赵蕊一袭深红旗袍,手持月牙板与鼓槌,以高亢清亮的嗓音演绎经典曲目《双锁山》。台上仅两人,一鼓、一板、一弦,唯见鼓板起落间,千军万马似从百年时
本报记者 周枫 通讯员 刘子晔 张超
图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赵蕊(左)在表演乐亭大鼓。
“刘金定勒马擎刀仔细看,见敌将连人带马好一似粉妆成……”暮色初垂,乐亭县城“鼓韵书苑”内,62岁的乐亭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赵蕊一袭深红旗袍,手持月牙板与鼓槌,以高亢清亮的嗓音演绎经典曲目《双锁山》。台上仅两人,一鼓、一板、一弦,唯见鼓板起落间,千军万马似从百年时光中奔涌。
这方寸舞台上的艺术魅力,源自乐亭大鼓近两百年的沉淀。乐亭大鼓与评剧、皮影并称“冀东文艺三枝花”,这门艺术孕育于明末清初的当地民歌,逐渐融入鼓板弦乐,终成“九腔十八调”的独特韵律。它不仅滋养了北京琴书、东北大鼓、唐剧等曲艺形式,更在2006年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13岁迷上这门艺术,直到今天依然痴心不改。”谈及与乐亭大鼓的渊源,赵蕊的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语气里满是执着。17岁考入乐亭县曲艺队后,她追随多位名家学艺。晨星未落便吊嗓练功,为了让吐字发音圆润清晰,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舌头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却从未动摇过她的决心。45年光阴流转,这位昔日的青涩学员已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曲协理事、第六批河北省非遗传承人、乐亭大鼓第七代传承人,但她对艺术的苛求始终如一。
在排练室指导小学生排演《骡车之行》时,她反复强调:“‘志同道合播撒火种’这句唱词,眼里要带光,手上要见力道!”看着孩子们渐入佳境,眼角泛起欣慰的笑意:“只要肯学,我定倾囊相授!”这份苛求,源于刻进骨子里的传承使命。作为“靳派”传人肖云霞的嫡传弟子,赵蕊先后收徒二十余人,弟子中既有摘得“燕赵群星奖”的青年才俊,也有获封“燕赵文化之星”的曲艺新秀。2021年她创办“鼓韵书苑”,通过公益演出与开班青少年培训班,免费培养学员230余人。
当百年非遗遇见数字时代,赵蕊的传承之路有了“双线并进”的突破。2017年她的月牙板敲进了直播间,在快手账号发布了2700多条表演视频,吸引20万粉丝线上听鼓赏韵;线下,她带领学员年均演出300余场,从乡间舞台到社区广场,让鼓韵“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统曲艺的创新,不仅需要扎根乡土,更要紧扣时代脉搏。2022年,赵蕊与同行艺人把本地志愿者陈新的事迹编成《最美志愿者》,用传统曲牌唱身边感动;《美丽家园》中“尊天重地顺自然,发展保护两周全”的唱词,恰是家乡生态蝶变的艺术注脚。“只有扎根泥土、歌唱时代,作品才有生命力。”这句创作真谛,推动着赵蕊与同行不断深耕。近年来,他们将冬奥精神、党员担当等融入创作,相继创作出《铁肩英魂》《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喝彩冬奥》等一批乐亭大鼓新作,部分作品通过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传播,正是这种“以旧腔唱新事”的突破,让乐亭大鼓在不同的时空找到了回声。
弦音暂歇,台上赵蕊再次举起鼓槌,唱起自编曲目《乐亭大鼓万代兴》:“非遗瑰宝承古风,薪火赓续百家鸣。大钊故里底蕴厚,乐亭大鼓世传承……”鼓槌起落间,乡音淌过直播间跃动的弹幕,又散入街巷的晨昏——两百年前,乡野集市的鼓板声是百姓的娱乐;两百年后,屏幕内外,这缕悠扬的呔韵穿越时光长河,在代代传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