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粒体起源于约 15 亿年前,通过内共生作用演化自 α- 变形菌。尽管绝大多数线粒体基因已转移至细胞核,仍有少数(人类中为 13 个)保留在线粒体基因组中。传统观点认为,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合成后通过翻译后 转运进 线粒体。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翻译机器和部分
线粒体起源于约 15 亿年前,通过内共生作用演化自 α- 变形菌。尽管绝大多数线粒体基因已转移至细胞核,仍有少数(人类中为 13 个)保留在线粒体基因组中。传统观点认为,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在合成后通过翻译后 转运进 线粒体。然而,近期研究发现,翻译机器和部分 mRNA 位于线粒体外膜附近,这表明一部分蛋白质可能通过共翻译导入。但这种局部翻译的生理重要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在高等真核生物中,仍不清楚 。
2025年8月27日,由麻省理工学院Jonathan Weissman团队(博士后骆静川为本文第一作者)在Cell上发表文章Proximity-specific ribosome profiling reveals the logic of localized 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开发了一种灵敏且特异的光遗传学工具,用于监测哺乳动物细胞内亚细胞定位翻译。该工具揭示了线粒体表面翻译的两种不同机制。
为了 监测 局部翻译的 蛋白 , 作者和斯坦 福大学 Alice Ting团队 合作 开发了一种新的光遗传学工具 ——LOCL-TL ,利用蓝光调控的生物素连接酶( LOV- BirA ),实现了在生理条件下对哺乳动物细胞内局部翻译的精确监测。该方法高度灵敏且特异,通过在 ER 系统中的基准测试,证实了其能够富集已知在 ER 膜上进行局部翻译的分泌蛋白。随后,他们应用 LOCL-TL 来鉴定在线粒体外膜上进行翻译的基因 。
研究发现,约 20% 的核编码线粒体蛋白在线粒体 表面 进行局部翻译,并根据长度分为两组:长链蛋白( >400 个氨基酸)富含线粒体基质代谢酶,而短链蛋白(
作者 随后应用 LOCL-TL 技术,鉴定了在线粒体外膜( OMM )上进行翻译的基因。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 99% 的 监测到的 线粒体 mRNA 在线粒体 APEX-seq 数据 中也富集 ,后者用于标记线粒体附近的 mRNA 。 他们发现,大约 20% 的核编码线粒体蛋白在线粒体上进行局部翻译。这些蛋白根据长度可分为两组:长链蛋白( >400 个氨基酸)富含线粒体基质代谢酶,而短链蛋白(
长链蛋白的共翻译靶向机制
长链蛋白在细胞质中启动合成,随后通过共翻译 靶向到 线粒体 上 完成 蛋白 合成。 顺式元件分析 发现 翻译后蛋白 转运 存在一种显性抑制机制,该区域会阻止 MTS 在翻译过程中靶向新生链。 而共翻译靶向 由一个 双向 信号驱动,该信号包含一个功能性的线粒体靶向信号( MTS )和一个缺乏翻译后 转运的 抑制机制的下游区域( 100-350 个氨基酸)。 一个 合成的报告基因显示,仅含 MTS 和一个 700 个氨基酸的非结构化区域 (不含任何线粒体的序列) 就足以实现此过程。 一个 未来仍需解决 的问题是这种抑制机制的本质,它可能涉及在翻译过程中参与线粒体靶向的伴侣蛋白或伴侣辅蛋白 。 通过与酵母 局部翻译 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长链蛋白的局部翻译机制在酵母中也得以保守。由于这类蛋白通常起源于原核生物,这表明该机制是一种古老的、确保其正确合成和线粒体 转运 的方式 。
共翻译的生理意义
细胞为何确保一部分 大蛋白 通过共翻译方式插入线粒体,而 大部分 则采用翻译后途径 。 这种策略可能是在不给易位子( translocon )机制造成过大负担的情况下,优先对部分 mRNA 进行共翻译插入。酵母研究表明,共翻译 转运 比翻译后 转运 更慢,因为其速率受 到蛋白质合成速度的限制(在共翻译 转运 中,易位子在整个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被占据 ) 。考虑到线粒体膜上易位子的数量有限,细胞需要限制共翻译导入的蛋白种类,以确保整个线粒体蛋白质组能及时导入 。
作者 将 收集到的 哺乳动物数据与酵母中线粒体局部翻译的研究进行比 较。 结果显示,在人类中进行局部翻译的 大蛋白 在酵母中也 是局部翻译 。有趣的是,这部分蛋白强烈富集了起源于原核生物的线粒体基因。这些证据表明,局部翻译是一种古老的机制,旨在优先确保原核起源蛋白的正确生产,并将其导入线粒体基质 。
短链蛋白的RNA介导靶向机制
与长链蛋白不同,短链蛋白的定位靶向 由 RNA 介导, 不依赖 于 MTS 和蛋白质翻译。一个仅包含 COX7A2 基因的非翻译区( UTR )、一个内含子和一个部分 荧光蛋白 mCherry 序列的合成报告基因就足以实现 靶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短链编码序列( CDS )的局部 靶向 与蛋白 转运进入线粒体 是 解偶 的,后者仍需要功能性的 MTS 。
研究还发现,线粒体外膜蛋白 AKAP1 通过其 KH 结构域和 Tudor 结构域(而非 PKA- 螺旋)介导 短链蛋白 转录本的 靶向 。 RIP-qPCR 实验表明, AKAP1 特异性与进行局部翻译的短 链蛋白 相互作用,但不会与 长链蛋白 或编码胞质蛋白的 mRNA 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的是, AKAP1 变体特异性募集 mRNA 的能力与其介导局部翻译的能力精确相关。因此,短 链蛋白 在线粒体上的局部翻译是由 AKAP1 特异性结合并靶向 mRNA 的能力介导的 。 在 AKAP1 敲除突变体中,氧化磷酸化( OXPHOS )组分的丰度显著下降。这表明局部翻译可能是一种调控 OXPHOS 的新方式,因为 ETC 亚基在该通路中高度富集 。
这个机制 在酵母中 并 不存在 。 AKAP1 也 没有酵母同源物。考虑到酵母和人类电子传递链( ETC )途径(例如,酵母缺乏复合物 I )以及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显著差异, 短链蛋白 的局部翻译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组共同演化,以协调来自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组的 ETC 亚基的表达 。
总体而言,LOCL-TL的开发为研究局部翻译提供了一个通用工具。局部翻译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例如突触可塑性、细胞器稳态、细胞迁移和胚胎发育 。 mRNA 定位和翻译的失调 与神经系统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相关。 LOCL-TL 方法有望在生理条件下,广泛用于研究在这些不同生物学背景下,局部翻译如何以及为何被利用,以确保蛋白质被高效地运送到其正确的亚细胞位置 。
麻省理工学院Whitehead研究所骆静川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Jonathan Weissman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916-X#au9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来源:小毅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