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四川“裕发荣”十两圆锭,重373g,华夏评级 AU,锭面另打“采”字流通小戳,铭文周正清晰,原味包浆之下,充盈淡彩银光,曾拍出1035元。“裕发荣”为重庆知名大盐号,铺名多见于渝盐厘局税锭,所铸银锭与川盐交易密切相关。
大家好,我是叶子玩收藏,分享收藏乐趣,传播钱币文化,祝大家在阅读中都能有所收获!
此枚民国四川“德盛祥·井研县·德盛祥”十两圆锭,商铸,重量为385.2克,CCG AU58+,打戳深峻清晰,原色原光,气孔亮泽,曾拍出14950元。
“井研县”境内盐井众多,早在汉代就已掘井取卤制盐,明清时期更因“盐利冒于西蜀”而闻名;此锭地名行文自左向右,与众不同,颇具彝文锭特色。
清四川“裕发荣”十两圆锭,重373g,华夏评级 AU,锭面另打“采”字流通小戳,铭文周正清晰,原味包浆之下,充盈淡彩银光,曾拍出1035元。“裕发荣”为重庆知名大盐号,铺名多见于渝盐厘局税锭,所铸银锭与川盐交易密切相关。
清四川“清宁古郡·福盛源”十两圆锭,重336.1g,CCG AU50分,银锭戳记清晰,原色原味,保存良好,曾在拍卖会上拍出43700元。
“清宁古郡”即唐代南诏会川都督府之雅称,治所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之会理县,自古即为川滇两省交界处的军事要塞与经济枢纽,享“川滇锁钥”之盛誉;此古地名出现于银锭之上,极其少见。
清四川“宣统元年·资州·匠兴顺源”十两圆锭,GBCA AU53分,重351.3g,官铸年度税银,三戳周正清晰,通体包裹醇厚巧克力包浆,面溢五彩银光,曾拍出17250元。
清四川“三十三年匠·盐源县·兴隆号”十两圆锭,重359.7g,GBCA AU53分,三戳周正深峻,字口完整清晰,原色原味,银光温润,成交价达23000元。
“盐源县”为凉山地区唯一产盐之地,此枚该县上解藩库税银,由省城著名官银号“兴隆号”代铸。
清四川“三十二年匠·三台县·王裕国泉”十两圆锭,三台县上解藩库税银,由省城官银匠“王裕国泉”代铸;此枚重362.3g,GBCA XF45分,铭文清晰,原始包浆,成交价为12650元。
清四川“盐课·六年匠兴隆号”十两圆锭,重338.7g,GBCA AU55分,宝面银光充盈,一长一方二戳周正清晰,铭文书体苍劲,原始包浆,曾拍出17250元。
此枚盐课税锭虽无年号,但“兴隆号”为光宣时期省城著名官银铺,由此断定,其铸造时间应为光绪六年(1880)。
清四川“二十五年津贴·双流县·匠恒足生”十两圆锭,CCG AU55分,重量:357.4g,三戳平正清晰,深重包浆难掩五彩光泽,曾在拍卖会上拍出43700元。
咸丰三年(1853),为镇压太平军,清廷令山西、陕西、四川三省预先借征下年度钱粮以应军需,因预征不力,翌年四川率先改征津贴,每亩赋银一两,并于五年(1855)正式按粮随征,使津贴成为每年固定征收的田赋附加税;双流县津贴税锭鲜有出现。
清四川“钱粮”十两圆锭,重352.5g,GBCA MS62分,戳记深峻俊秀,锭面铸纹清晰,满溢润泽原光,周身包浆浑厚,成交价达28750元。
“钱粮”顾名思义指钱财和粮食,后成为田赋之代称;咸丰以前,税目简单,四川各州县上解之田赋银,大多仅打有地名、纪年及银匠名,咸丰四年后,田赋附加税层出不穷,为明辨各类税种,银锭上常见“地丁”“津贴”“捐输”等税项铭文,然直接将“钱粮”二字铸于锭面者,很是少见。
来源:叶子玩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