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高发?医生坦言:这不是感冒!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就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8:40 1

摘要:这段时间门诊大厅又挤满了人。排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妈妈,孩子高烧不退,人也昏昏沉沉。她一边哄孩子,一边低声叹气,“都烧三天了,退了又烧,医生,是不是感冒啊?”不是。这真的不是普通感冒。

这段时间门诊大厅又挤满了人。排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妈妈,孩子高烧不退,人也昏昏沉沉。她一边哄孩子,一边低声叹气,“都烧三天了,退了又烧,医生,是不是感冒啊?”不是。这真的不是普通感冒。

最近全国多地医院都报告了“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尤其儿童、青少年发病明显上升。不少家长一开始以为是换季感冒,拖着不去医院,结果孩子烧到四十度,咳得上不来气,胸片一拍——双肺感染。

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新名词。这种病我们每年都见,但今年来得早、来得猛、来得更“变脸”。它最大的麻烦是“伪装术”:早期像感冒,后期像肺炎,中间还可能像过敏。

普通感冒,发烧一两天,咳嗽清淡,自己能缓过来。它不一样——一旦拖延,会把肺烧坏。

看几个关键症状,你就知道该不该去医院了:

高烧超过三天,体温反复波动,吃了退烧药顶多退一会儿就又烧起来。咳嗽越来越重,最开始是干咳,像喉咙痒,后来变成阵发性剧咳,咳得脸红脖子粗、晚上睡不着。有些孩子甚至会咳到胸痛、喘不上气,伴随呼吸音异常——这种情况,肺已经在发炎了。

有些人不发烧,但咳嗽持续两周以上,这种“无热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更容易被忽视,但对肺的损伤,一点不轻。

再复杂一点的情况,是“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和腺病毒、流感病毒、甚至肺结核杆菌可以“联手作战”,让医生也头疼。小孩在幼儿园里轮着传染,家里一个接一个中招。

那它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它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个头比细菌小,没有细胞壁,抗生素对它“挑三拣四”。青霉素类几乎无效,常规抗感冒药也无用。靠“熬一熬”那一套,完全行不通。

不少人咳了两周不去医院,最后拍个片子才发现肺部大片阴影,已经是肺炎了。这种“轻症拖成重症”的现象,今年特别常见。

还有一种情况最容易被误判——“热退了就没事”。不对。支原体感染最狡猾的地方在于:热退不是病好,咳嗽才刚开始,炎症还在肺里发着。

有些孩子热退三天,突然喘不上气,一查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就是支气管被炎症堵住了,形成肺不张(肺部某区域塌陷,无法通气),一旦发展为肺部结构损伤,可能留下终身后遗症。

这类病例在今年的数据里,不少。

那大人会得吗?当然会。只不过大人症状可能轻一些,但一旦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压力大、抽烟酗酒,症状会更重,甚至容易并发心肌炎心脏肌肉也被炎症波及)、肝功能损伤病毒影响肝酶代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模糊)。

一定要打破几个误区:

第一,不是小病才拖,大病才看。支原体感染早期症状轻,但发展快。“扛一扛”不是勇敢,是对肺的慢性伤害。

第二,不是退烧就好,咳嗽才是关键。咳到第七天、第十天还没缓解,就该怀疑是不是肺炎支原体。

第三,不是抗生素都管用,滥用反而误事。支原体感染对大多数广谱抗生素不敏感,治疗要精准。临床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但也要根据年龄、体质、耐药情况来选。

说到耐药,这是另一个头痛的问题。2023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肺炎支原体对常规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在部分地区已高达80%。这意味着,很多老方子已经不灵了。医生需要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有时甚至要用到新一代抗生素,或者联合治疗。

有些家长问,那能不能做个快速检测?可以,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核酸检测都能帮助判断,但也有窗口期。临床上,我们更看重“症状+听诊+影像”三位一体的判断。

说到底,这种病不怕发现,怕的是误以为“只是感冒”,耽误时机。那怎么预防?我不说“多喝水、吃蔬菜”那套虚的。我只说三点,实打实、家长能做的:

一是避免反复接触高风险人群。家中有孩子生病,尽量错峰上学、佩戴口罩、勤洗手。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播,封闭空间特别容易中招。

二是发热超过48小时,一定前往医院检查,尤其是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表现,不能等。

三是不要自行换药或停药。支原体治疗周期长,通常要吃满7~14天,不能“烧退了就停药”。否则病菌未清,又容易反复。

还有一点,针对今年趋势——支原体感染高发期提前了,比往年提前了近两个月。原本是秋冬季流行,现在从夏末就开始抬头。背后是疫情三年后人群基础免疫力下降、病毒谱变化、气候干扰等多因素造成的。

这提醒我们:不止要防,关键是早识别、早干预。我知道,有时候带娃跑医院太折腾,排队排两个小时,都快精神崩溃了。但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咳得满脸通红,胸片上肺部一片白,医生说“要吸氧、要住院”,你就知道——早一点来,结局可能不一样。

这不是感冒。这是一种能让肺“悄悄坏掉”的感染。别用“等等看”的心态对待它。别让“只是咳一咳”的想法,耽误了孩子的肺。也别觉得“烧一烧没事”,有些烧,是在烧肺。这次的高发不是偶然,是一场预警。

它提醒我们,照顾身体不是等生病后的亡羊补牢,是在小症状里看出大问题、在早期就给病魔设卡。很多人说,医生你太唠叨了,是,我认了。因为我看过太多“早点来就好了”,也送走过太多“以为只是小病”的遗憾。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林.肺炎支原体感染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2):89-93.
[2]李俊.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5):345-349.
[3]周莉.新型肺炎支原体快速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27(8):1325-1327.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