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视域下的孔子思想 | 大道知行讲堂第86期成功举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8:32 2

摘要:近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大道知行讲堂第86期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特邀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主讲,从孔子学说的地域特点、孔子奠基的儒家天人之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知识论,以及孔子的修养方法等方面,与大家一起探究《天人视域下的孔子思想》。

近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主办的大道知行讲堂第86期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特邀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主讲,从孔子学说的地域特点、孔子奠基的儒家天人之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知识论,以及孔子的修养方法等方面,与大家一起探究《天人视域下的孔子思想》。本次讲座共分为三期讲述,在搜狐、快手、抖音、视频号、B站五个平台播出,共计18 万余人在线观看。

讲座伊始,张教授指出,儒家从地域说,主要是邹鲁文化。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国的传统,是鲁文化的基础。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礼坏乐崩,各诸侯国的礼乐设施大多遭到废弃或破坏,唯鲁国保存最多,鲁国成了当时礼乐的中心,故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始的儒家,自始即以仁礼为两大支柱,为其学说核心;孔子教授弟子,即以此两者为主要内容,内以成就仁德,外以娴习礼乐,两者互相依持,互相成就。儒家尚德行、好礼乐、守矩范、重传统的底色就此奠定。

谈及孔子奠基的儒家天人之学,张教授讲到,孔子把天视为一个既整体上有秩序又个体上有自由的客体,他的最后境界是与天为一:“随心所欲不逾矩”,既实现内在的精神自由,又符合外在的自然秩序。孔子为士阶层奠定了德为基础,政、学出于德,三者互相辅助,共同提高的精神方向。这一格局对后世士阶层的修养方法、发展路向影响极大;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深厚的天人情怀为基础构成的人格理念,是孔子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性格的自觉体现。

张教授强调,孔子宣传仁政理想,主张以德礼之政养民、教民、治民,同时积极修养自身,以“为政以德。”孔子的君子人格既有奋发有为的一面,也有向往自然的一面;既有仁德、礼法并用以治国的方面,也有无为而治的方面,孔子的人格理想和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中,孔子对中国伦理学一个大的贡献是,会聚儒家经书中的具体德目,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弟子的不同情况作针对性提揭,由此把德目系统化了,并层层上提,最后把它统合于根本范畴“德”之下,对德行伦理作了集大成的工作。张教授详细阐述了《论语》中“仁、义、礼、智、信”5个德目;并指出,从五伦与五常的概况看,五伦侧重于社会性的政治、宗法等的共善,五常侧重于个人内省性的独修,而两者又是交互影响,相辅而行的;孔子对两者既分又合、既总又别的言说,为中国伦理学的美德特质奠定了基础,也为五伦、特别是五常的具体内容规范了基准。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作为当世文化巨人,孔子所奠基或强化了的知识理论,对中华文化的理性、中和品格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倾向,发生了极大影响。儒家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它的工夫论极为丰富。孔子吸收了五经中所讲的修养工夫,又加以提炼和发展。孔子的工夫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形而上的天、命等的体悟,使人的各种行为有天道的映衬和指引;另一方面具体工夫在孔子主要是学,学首先是学五经,倡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君子人格的培养。

最后,张教授总结道,孔子是中国伦理学美德特征的重要体现者,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这样的人格有天道、有人事,有宗教性的体验、有世俗性的学以成人,也可以说有立体性的纵贯有平面性的横摄,这已下开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十字打开”(陆九渊语)。

“大道知行讲堂”系列讲座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组织举办,帮助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学以致用。下场讲座届时会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来源:大道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