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大道,至万里。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以车载平台为载体,采用“全数字化展示+配套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基层巡展,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是以改革精神推进文物资源普惠基层的创新实践。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内蒙古博物院“
循大道,至万里。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以车载平台为载体,采用“全数字化展示+配套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基层巡展,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是以改革精神推进文物资源普惠基层的创新实践。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内蒙古博物院“文博战线上的‘乌兰牧骑’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流动直达 服务下沉
“哇,变形金刚来了!”
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牧区小学
当一辆蓝底白边的加长版“大篷车”在内蒙古偏远地区学校“变身”时,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欢呼。
这是内蒙古博物院历时3年打造的流动数字博物馆。它专为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基层群众服务,自2013年起截至目前,已深入内蒙古12个盟(市)的103个旗(县),累计展出420场,行程超4万公里,随车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99场,让21万余名基层群众在家门口领略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展车高4米、宽2.6米、长15米,展开后形成一个45平方米的小型展厅,车厢内部两侧镶嵌8块46寸触摸屏,可装载上千件3D高清数字文物,配以汉、蒙、英三语文字说明,屏幕两侧展示10余件一级文物复制品;中间互动区悬挂两套AR增强现实设备,观众手握操作板和魔方对准摄像头,3D立体文物便呈现在屏幕中;车厢后部的视频播放系统滚动播放考古视频,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展车外部安装LED屏幕,可辅助开展随车教育活动,也能变化为露天电影院,还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站。
巡展走进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阿拉腾杭盖嘎查
“3D高清数字文物最初是用于博物院文物建档。”流动数字博物馆展览工作负责人、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部长石瑛说,“后来发现立体的文物影像太逼真了,用它们就能再建一个博物馆。”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少地方远离城市,很多人从未走进过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们萌生了建设流动博物馆、服务边远地区的想法。
凭借数字技术和移动展车的双重优势,内蒙古博物院打造了全数字化流动博物馆,以其存储空间广、数字文物多、更新频率快、展示手段新、覆盖面积广、流动性能强等显著优点,深入基层开展历史文化主题宣讲,提升了博物馆文化服务能力,加大了对边远地区的文化产品供给。
高科技与古老文物的结合让孩子们感到新奇不已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员红格尔讲述了去年4月底赴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展出的经历。
展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车身随着坑洼的路面不停颠簸,每一次急转弯都让人心惊胆战。“为了保护脆弱的教具,我们教育员坐在随行的小轿车上把它们紧紧搂在怀里,用身体缓冲。”
流动数字博物馆来到边防哨所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从森林走到草原再到沙漠,流动数字博物馆的车轮几乎驶遍了整个内蒙古,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送往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农牧区以及边防哨所、厂矿、学校等,有效缓解基层文化资源分布不均、文化服务不便利等现实问题,真正让优质文化资源直抵基层。
“流动数字博物馆实现了从被动吸引观众参观,到主动将展览送到群众身边的转变,这一路走来,既辛苦也快乐,更多的是自豪与满足。”红格尔说。
数字文物 沉浸体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卢雨彤兴奋地谈起去年5月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来到盛乐校区展出时的情景。“平时博物馆的展品都是放在展柜里,而在展车里,我用手指触摸、滑动屏幕,眼前的吐尔基山辽代彩棺被放大、翻转,甚至被拆解。”最令她感到神奇的是“文物魔方”的互动游戏,“我是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数字博物馆的到来让我们从课堂上脱离出来,在线下更加贴近地感受文物,那些数字展览和小游戏能让我更加近距离、更加细致、更加全方位地观察展品。”
“数字技术和移动展车的整合,保证了文物下基层的安全性和丰富性。”石瑛说。
这种“文物不上路,数据通天下”的模式,能够“打破”实体博物馆的围墙,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轻装上阵;一次性存储上千件数字文物,可以轻松变换不同类型的展览;还可通过数字文物的二次开发、加工、整合等,实现展陈形式、内容、主题的快速更新。
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对文字、图像、声音等原始三维数据和其他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融合、提升,并运用数字科技和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让3D文物的细节分毫毕现,让观众与文物进行沉浸式互动,零距离、全角度、多信息地了解文物的内涵。
“数字技术的应用,活化了历史场景,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文物内涵,有效提升了观众的主动参与度。”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王世英说,“流动数字博物馆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塑造基层文化新生态,为基层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挖资源 灵活策划
每场巡展,都是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团队的一次文化奔赴。
“我们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大众,每一次巡展,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系统化、知识化、大众化向观众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多种方式突出文物的价值阐释。”石瑛说。
作为全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藏品荟萃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可根据巡展地域文化特点定制主题,实现策展灵活性的同时,使历史与地域现场对话。
“让文物回到文物诞生的土壤中说话,更能唤起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主管刘弘轩介绍,在巡展筹备之初,团队会结合巡展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受众群体需求,反复研讨,敲定契合地域与受众的主题,并挖掘和整合数字文物资源,设计开发配套展教活动,结合专题讲解和讲座、“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博物馆课程、“博苑”讲坛、围鹿棋、礼仪礼俗演示等,解锁历史文化新体验,让历史文化成为可触摸、可对话、可创造的精神纽带,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刘弘轩说:“我们会深入挖掘、利用当地资源,邀请当地文博专家参与,与基层文博单位携手合作,搭建起基层群众均享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
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观展、现场传承、公益鉴定、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被基层百姓亲切地称为“文博战线上的‘乌兰牧骑’”,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车轮载着内蒙古的文明密码,屏幕映着历史的璀璨星辰。流动数字博物馆正将历史文化的甘泉,注入边远大地焦渴的土壤。接下来,内蒙古博物院流动数字博物馆将深化改革创新,深度挖掘并融入巡展地特色元素,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助力文化赓续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