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施肥七大问题须避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7:57 1

摘要:施肥作为小麦栽培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因施肥理念滞后、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常出现各类施肥误区,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小麦减产减质等不良后果。本文针对小麦施肥中普遍存在的七大问题展

施肥作为小麦栽培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因施肥理念滞后、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常出现各类施肥误区,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小麦减产减质等不良后果。本文针对小麦施肥中普遍存在的七大问题展开分析,明确问题危害并提出科学应对方向,为小麦高效施肥提供参考。

一、有机肥施不足,土壤肥力持续衰退

有机肥是维持土壤健康的“基石”,其富含有机质、氨基酸、腐殖酸及多种微量元素,不仅能为小麦提供长效、全面的养分,还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但当前小麦种植中,有机肥施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户追求短期效益,认为有机肥见效慢,更倾向于使用速效化肥;二是规模化养殖与种植业脱节,有机肥源(如粪污、堆肥)收集、腐熟、运输成本高,农户使用意愿低。

有机肥施不足会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长期单一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土壤板结加剧,通气透水性变差,小麦根系生长受阻,抗干旱、抗倒伏能力减弱;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养分转化效率降低,即便增加化肥用量,小麦仍易出现“缺素症”,最终形成“多施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据农业部门监测数据,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1.5%,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远低于优质麦田2%以上的标准,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二、化肥结构不合理,养分失衡制约生长

小麦生长需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协同作用,不同生育期对各养分的需求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如苗期需氮多、拔节期需钾增、灌浆期需磷稳)。但实际施肥中,农户常陷入“重氮磷、轻钾素”的误区,部分地区甚至长期只施氮肥和磷肥,完全忽略钾肥施用。此外,化肥品种选择单一,如过量使用碳酸氢铵、尿素等单质氮肥,而少用或不用复合肥、缓释肥,进一步加剧养分失衡。

化肥结构不合理对小麦生长的危害显著:一是缺钾导致小麦茎秆细弱,抗倒伏能力下降,后期易出现“早衰”,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二是氮磷过量而钾不足时,小麦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通风透光差,易引发白粉病、锈病等病害;三是长期养分失衡还会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如土壤磷素积累过量会抑制小麦对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引发“隐性缺素”,表现为小麦叶片黄化、分蘖减少,产量潜力无法发挥。

三、秸秆还田不加氮肥,微生物与小麦“争氮”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已在小麦主产区广泛推广。但部分农户在秸秆还田过程中,仅将秸秆粉碎翻埋,未额外补充氮肥,忽视了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氮素的需求——秸秆本身含碳量高、含氮量低(碳氮比约为80:1~100:1),而土壤微生物分解秸秆时,需消耗大量氮素以维持自身生长繁殖,若土壤中氮素不足,微生物会与小麦幼苗争夺土壤中的有效氮,导致小麦苗期缺氮。

秸秆还田不加氮肥的直接后果是小麦出苗后生长迟缓,叶片发黄、瘦小,分蘖数减少,形成“弱苗”。若缺氮持续到拔节期,会导致小麦有效分蘖不足,成穗率降低;即便后期补施氮肥,也难以弥补前期生长不足的影响,最终造成减产。此外,秸秆因氮素不足分解缓慢,在土壤中停留时间过长,还可能引发土壤透气性下降,影响小麦根系呼吸,增加根部病害发生风险。

四、施肥方式不合理,“一炮轰”导致养分浪费

“一炮轰”是指农户在小麦播种前将全部肥料一次性施入土壤,生育期内不再追肥的施肥方式。这种方式虽节省人工成本,但与小麦生育期养分需求规律严重不符——小麦苗期需肥量少,拔节至孕穗期需肥量达到峰值(尤其是氮素),灌浆期需肥量逐渐下降。“一炮轰”施肥会导致前期土壤养分过量,后期养分供应不足,同时加剧养分流失与固定。

具体危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播种前施入的大量氮肥,在小麦苗期未被充分吸收,易随雨水或灌溉水淋溶至深层土壤,或经氨化作用挥发损失,肥料利用率仅为30%~40%,远低于分次施肥的50%以上;二是前期氮素过量会导致小麦苗期旺长,群体过大,后期易倒伏;三是后期(拔节、灌浆期)养分供应不足,小麦无法形成足够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大打折扣。此外,“一炮轰”还会导致磷、钾等养分在土壤表层积累,长期下来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麦根系对深层养分的吸收。

五、追肥时期无目的,错失养分临界期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存在“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如氮素临界期在小麦三叶期,磷素临界期在小麦苗期至分蘖期,钾素最大效率期在拔节至孕穗期。追肥的核心目的是在这些关键时期补充养分,满足小麦生长需求。但实际生产中,农户追肥常无明确目标,要么过早(如苗期盲目追肥导致旺长),要么过晚(如灌浆期才追施氮肥,导致贪青晚熟),要么完全不根据小麦长势调整,仅按“经验”固定时间追肥。

追肥时期不当会严重影响施肥效果:例如,拔节期是小麦穗分化和茎秆生长的关键阶段,需充足氮钾养分,若此时未及时追肥,会导致穗粒数减少、茎秆细弱;而孕穗期后若过量追施氮肥,会使小麦叶片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转移,而非籽粒,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同时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此外,部分农户在小麦出现缺素症状后才被动追肥,但此时小麦生长已受抑制,即便补充养分,也难以完全恢复,产量损失已无法挽回。

六、忽略微肥使用,“隐性缺素”影响品质与产量

小麦生长除需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外,锌、硼、锰、钼等微量元素也不可或缺,虽需求量少,但对小麦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如锌能促进小麦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硼能促进花粉发育和籽粒形成,锰能增强小麦抗逆性。然而,农户普遍存在“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观念,认为微肥“可有可无”,仅在小麦出现明显缺素症状时才少量施用,甚至完全不施。

长期忽略微肥使用会导致小麦“隐性缺素”,即虽无明显缺素症状,但生理功能已受影响,具体表现为:小麦分蘖能力下降,成穗率降低;花粉活力不足,结实率下降,出现“空秕粒”;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降低,同时蛋白质、淀粉等品质指标下降。此外,土壤长期缺乏微量元素,会导致土壤养分平衡失调,进一步加剧小麦对大量元素的吸收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据调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土壤缺锌、缺硼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0%和30%,已成为制约小麦品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七、新型肥料盲目施,效果与成本失衡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菌肥、功能性肥料等新型肥料逐渐进入市场,其具有养分释放平稳、利用率高、功能多样等优势,若合理使用可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但部分农户对新型肥料的特性、适用场景、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盲目跟风施用,存在“只看宣传、不看实效”“高价购买、不当使用”等问题,导致新型肥料的优势无法发挥,甚至造成损失。

常见的盲目施用现象包括:一是在小麦播种时,将缓控释肥与普通化肥按相同用量施用,未考虑缓控释肥的长效性,导致后期养分过量,小麦贪青晚熟;二是将水溶肥用于土壤基施,而非叶面喷施或滴灌,违背了水溶肥“速效、易吸收”的特性,造成养分流失;三是盲目相信生物菌肥“万能”,将其作为主要肥料替代化肥,忽视了生物菌肥需在土壤有机质充足、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最终因养分不足导致小麦生长不良。此外,新型肥料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化肥,盲目施用会大幅增加种植成本,而产量提升不明显,导致“投入产出比”失衡,降低农户经济效益。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