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面墙画是经典的鲁迅燃烟照,游客们点燃打火机、递上真烟,与“先生”合影,名曰“给先生点支烟”。
“给先生点烟”火了后,控烟女投诉:鲁迅在误导青少年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08月28日 01:26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网红打卡墙近日被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推上风口浪尖。
这面墙画是经典的鲁迅燃烟照,游客们点燃打火机、递上真烟,与“先生”合影,名曰“给先生点支烟”。
照片在社交平台传播,孙女士在8月20日刷到另一张女生双手交叉、对墙画做出禁烟手势的帖子后,旋即决定投诉。
她先检索鲁迅原版版画,发现原作描绘的是鲁迅在自家书房内独处抽烟,烟纹细微,背景清晰。
纪念馆墙画删去书房环境,只剩鲁迅与烟,情境由“私人室内”陡然变为“公共户外”。
孙女士认定此举暗示室外吸烟无害,可能诱导青少年模仿,亦有违控烟理念。
8月22日,她通过“浙里办”首次投诉,建议把鲁迅夹烟的右手改为握拳造型。
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当日回复,称景区隶属绍兴市文旅集团,非其职权范围,请其径向集团反映。
孙女士并未止步,已提交二次投诉。
记者24日多方联系,绍兴市文旅局及文旅集团因周末无人接听。
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确认墙画系馆内“著名景墙”,亦坦言游客“点烟打卡”现象属实,但对投诉细节尚不知情。
稍后,馆方回电称“领导已知悉,正在处理”。
孙女士的出发点是保护公众健康、敦促青少年远离烟草,这值得肯定。
但把禁烟的矛头对准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画,却是找错了标靶。
禁烟正确,但得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
墙画的原型是鲁迅真实的生活照,他在自家书房写作间隙点上一支烟。
这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常见的私人场景,既非广告,亦非倡导。
纪念馆将其提炼为黑白剪影,已经剥离了商业诱导色彩,保留的是对历史人物生活状态的忠实记录。
把“室外聚集吸烟”的罪名扣在这面墙上,是过度阐释,也是对环境语境的强行扭曲。
纪念馆并非学校操场、医院门口这类需要严格无烟的公共功能空间,而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场所。
它的首要使命是“还原”,而非“净化”。
历史人物一旦被按当代标准整容,记忆就被割裂,教育意义也随之坍塌。
真正该管理的,是游客在现场点燃明火、递烟拍照的不文明行为。
把画改掉,是用最粗暴的方式解决最表层的问题。
禁烟是好事,但若把好事做成对历史的粗暴裁剪,便与“文化保护”四字背道而驰。
鲁迅的烟不是广告,而是一把时代的刻刀,提醒我们他曾以燃烧自己的方式照亮黑暗。
掐灭先生这支烟,历史的光也随之暗淡。
君之言之
写留言
来源:君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