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众望所归的"贤王"胤禩,不是远征西北的十四阿哥,而是看似平庸的四阿哥胤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康熙六十一年那个寒冬夜,一道传位诏书震惊了整个紫禁城。
不是众望所归的"贤王"胤禩,不是远征西北的十四阿哥,而是看似平庸的四阿哥胤禛。
胤禩十七岁那年,康熙做了一个让朝野震动的决定——封这个年轻人为贝勒。
在康熙众多儿子中,能在如此年纪获得殊荣的屈指可数。
朝臣们开始用特殊眼神看他,那眼神里写着:储君。
康熙为何如此看重这个儿子?胤禩太能干了。
康熙三十七年,胤禩接手广善库管理工作。
这个部门掌握朝廷财政命脉。
短短几个月,胤禩就让千疮百孔的部门焕然一新。
康熙在朝堂夸赞:"八阿哥办事,朕放心。"
接着是东岳庙重建工程。大火后的废墟,胤禩用不到一年让更宏伟的庙宇拔地而起。
康熙亲自验收时连连点头:"八阿哥确实有治世之才。"
最关键的是内务府总管职位。
内务府管皇家内政,康熙把这肥缺交给胤禩,等于培养他管理国家的能力。
胤禩建立完整管理制度,运转效率提高几倍。
朝臣态度变化最能说明问题。随着胤禩一次次出色表现,越来越多大臣向他靠拢。
户部尚书赫奕、刑部尚书齐世武、左都御史吴涵等重臣,都成了胤禩坚定支持者。
民间声音更直接。
京城茶楼酒肆里,人们传颂八阿哥善举。救济贫民,体恤民情,处理案件公正,"贤王"称号就此传开。
连政治对手也不得不承认胤禩能力。
多年后的雍正在奏折中咬牙切齿地写道:"廉亲王允禩若肯实心任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胤禩集团形成水到渠成。九阿哥胤禟是铁杆兄弟,十阿哥胤誐早早表明立场,十四阿哥胤禵也曾是支持者。
可光环越耀眼,阴影越深重。
康熙看得清楚,胤禩的支持者们眼中看到的不是胤禩这个人,而是胤禩背后的皇位。
每次恭维,每次支持,都带着浓厚功利色彩。这让康熙开始警觉。
更让康熙不安的是,胤禩也开始享受被簇拥的感觉。
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储君架势,处理政务时有时越过既定程序直接做决定。
这些细节都被康熙看在眼里。
当康熙发现胤禩影响力大到可能影响朝堂决策时,父子关系就开始微妙变化。
康熙十三年五月三日,婴儿啼哭声打破坤宁宫宁静。这个婴儿就是胤礽,康熙嫡次子,可他的降生伴随着母亲孝诚仁皇后的死亡。
这个细节决定了胤礽一生命运。
康熙对孝诚仁皇后感情极深,皇后去世后悲痛欲绝,连续几天不能正常处理朝政。
既然无法挽回爱妻,就把所有爱都给这个孩子。
康熙十四年,襁褓中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
这在清朝历史极其罕见——通常清朝皇帝都不会过早确立储君。
康熙打破惯例,想给失去母亲的孩子最好的一切。
胤礽童年幸福。康熙请来最好老师,给最精英教育。
满文、汉文、骑射、治国之道,胤礽样样精通。
康熙处理朝政时把胤礽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他如何做皇帝。
康熙二十九年,十六岁的胤礽开始监国。
这表明康熙有意培养胤礽执政能力。胤礽确实有能力,监国期间处理的事务都得到认可。
可问题也从这时开始显现。权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毒的毒药。
随着手中权力增加,胤礽开始变了——变得骄纵、任性,听不进批评,还开始对康熙某些决策表现不满。
康熙三十五年一件小事成了导火索。
朝廷讨论是否增加赋税,胤礽在朝堂公开反对康熙决定。在康熙看来,这是儿子对父亲权威的挑战。
更严重的是,胤礽开始结党营私。身边聚集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太子旗号在朝堂呼风唤雨。
索额图就是典型代表,利用和太子关系在朝廷培植势力。
康熙一直隐忍。毕竟是最疼爱的儿子,一手培养的储君。
康熙四十二年九月,康熙终于爆发。
当着文武百官面,宣布废除胤礽太子之位。"太子自幼失德,长而益甚,稔恶不悛,人神共愤。"
这几乎全盘否定胤礽人品和能力。
废太子诏书一下,朝野震动。围在胤礽身边的人一夜间作鸟兽散。
康熙内心也不好受,废除最疼爱的儿子,这痛苦只有他知道。
更戏剧性的是,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又恢复胤礽太子之位。
一方面舍不得儿子;另一方面发现废太子后朝廷出现更复杂政治斗争,各皇子开始蠢蠢欲动。
胤礽显然没吸取教训。复立后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康熙彻底绝望。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废除胤礽太子之位,这一次彻底不可挽回。"太子胤礽性情暴戾,广结党羽,谋害兄弟,实不可恕。"
两废太子,中国历史极其罕见。
它不仅反映康熙与胤礽父子关系彻底破裂,也标志新政治格局开始——储位空悬,诸子争立。
这,正是八阿哥胤禩机会的开始。
康熙四十七年,江湖术士张明德意外卷入储君之争,成为决定大清皇位继承的关键人物。
大阿哥胤禔眼见八弟胤禩风头正盛,心生嫉妒,找到张明德为胤禩相面。
张明德不敢得罪皇子,只能说:"八阿哥面相贵不可言,日后必有大富大贵。"胤禔如获至宝,开始在朝堂传播此言。
消息传开后,朝廷议论纷纷。
支持胤禩的认为这是天意,反对的认为是妖言惑众。
康熙听闻后脸色铁青——在他的政治理念中,皇位传承是天意,不是江湖术士能预测的,他怀疑这是胤禩的政治投机。
康熙下令彻查,结果更加愤怒。
调查发现张明德不仅给胤禩相过面,还与胤禔密谋用巫蛊之术对付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胤禔企图用巫蛊害死太子的阴谋败露。
康熙震怒,革除胤禔贝勒爵位,永远圈禁。
胤禩的麻烦才刚开始。康熙将其召来严厉训斥:"你身为皇子,岂能与江湖术士勾结?岂能利用相面之说为自己立威?这种行为与谋逆何异?"
胤禩跪地冷汗直冒,进退两难。
说不知情?可张明德确实给自己相过面。说知情?等于承认利用相面造势。
最要命的是,康熙从此事看出胤禩的政治野心。一个连相面都要利用的人,还有什么不敢做?
从那以后,康熙看胤禩的眼神从慈爱变为戒备,从欣赏变为怀疑。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在朝堂公开表态:"八阿哥胤禩,朕素来看重。可近来行事多有不妥,实在让朕失望。"
这番话等于公开宣告胤禩已失去康熙信任。原本支持胤禩的大臣也开始动摇。
张明德相面事件成了胤禩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再无机会重获康熙信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六十九岁的康熙时日无多,必须选择继承人。
为什么不是胤禩?
康熙最看重品格,张明德事件让他看清胤禩真面目——一个会利用江湖术士造势的人,品格堪忧。
胤禩能力不错,但政治判断力有致命缺陷。
皇位传承这种敏感话题绝不能与江湖术士扯上关系。
而且他结党营私,康熙最忌讳臣子结党,胤禩集团影响力越大,康熙戒心越重。
相比之下,四阿哥胤禛更可靠。
胤禛虽不如胤禩有才华和人缘,但有最重要优点——忠诚。
在储位争夺最激烈时,胤禛始终低调,从不拉帮结派。
胤禛行政能力同样出色,稳重谨慎正是康熙认为继承人应具备的品质。
康熙还有更深考虑。
他知道自己死后皇子间斗争不会停止,选择能控制局面的继承人比选择最有才华的更重要。
胤禩政治基础复杂,难以控制;胤禛政治基础简单,更容易控制。
从结果看,康熙选择正确。
雍正即位后迅速稳定政局,推行有效改革。
反观胤禩,被改名"阿其那"(满语"猪"),死在圈禁中。
康熙不传位给八阿哥,不是因为胤禩不够好,而是不够合适。
才华和人缘不是决定因素,品格和忠诚才是。
胤禩败在对游戏规则的误判上。他忘了最重要一点——决定一切的是康熙。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意志就是一切
《清史稿》
《清实录》
《康熙起居注》
《康熙为什么宁可"食言",也不立八阿哥胤禩》- 凤凰网知之频道
《八阿哥胤禩为何当不了太子?三点原因注定他与皇位无缘》- 搜狐历史频道
《雍正即位之谜》- 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九子夺嫡的历史真相》- 澎湃新闻历史频道
《清世宗胤禛继承皇位问题新探》- 中国清史网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