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创出“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全线结业,名都酒楼贴出停业告示,就连开了33年的海皇粥店也落下帷幕了......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走在香港的街头,往昔老字号店铺林立的景象正逐渐被改写。
首创出“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全线结业,名都酒楼贴出停业告示,就连开了33年的海皇粥店也落下帷幕了......
图源:香港文匯报
这些曾用味道串起几代香港人记忆的老铺,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次退场。
如今,“老字号”三个字,正变得既沉重又脆弱。
就在这波关店潮中,曾被评为最怕倒闭的“炳记茶档”,也用一纸公告宣布“即日起暂停营业”。
图源:Instagram
这一则消息在香港的社交平台炸开了锅,并引起各种揣测,有网友表示,难道炳记要结业?
开业超70年的老字号
被誉为港星们的食堂
位于香港大坑地区的炳记茶档,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创立了,是如今全港仅存的17家大排档之一。
炳记的铺位,是大坑最典型的“夹缝生存”样本。
两座灰扑扑的唐楼挤出不逾三米的过道,斑驳的墙皮间嵌着褪色的租单,而炳记的招牌就简简单单用白纸红字写的“炳记茶档”四个字,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
图源:am730
这里没有正规的门面,也没有空调,只有露天的绿铁皮小店和狭窄的胡同里建的简易遮阳小屋,通道里就随意摆放了几张桌子。
起初,茶档只售卖奶茶多士,专做街坊生意,后来因其菜品好吃加上特色,登上不少杂志及美食网站。
一度还被评为网友们“最害怕倒闭的香港店”。
这家茶档更是陈奕迅最爱,他多次被拍到在炳记茶档觅食,店里还挂着陈奕迅写的“没吃过炳记,就等于没来过大坑啰!”
经常有粉丝前去打卡偶遇陈奕迅,还有为此专程去打卡的。
图源:小红书
要说这家老店能坚挺那么久,而且还深受港星喜欢,那就不得不提到它家的招牌了。
那一碗色好吃到舔盘子的猪扒面,以及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认证的“香港四大奶茶王之一”的港式奶茶。
尤其是那一杯港式奶茶,陈奕迅就是为了它而来!
据说它家采用异国茶叶配双喜牌全脂淡奶,师傅专注一个茶壶冲泡,每次冲出七杯,成为了食客们必点的“打卡款”。
除了有港星光顾外,炳记茶档名声大噪也少不了影视的加持。
其曾出现在多部热门影视作品中,包括1988年上映的经典港产片《精装追女仔2》,以及早前热播的内地剧《难哄》。
《精装追女仔2》电影片段
这些胶片里的烟火气,曾是炳记茶档最鲜活的广告。可如今,电影里的热闹散了,现实里的茶档却要暂时谢幕。
按理说,这么一家有文化底蕴、明星影视加持、街坊捧场、游客打卡的茶档,客源完全不用愁。
怎么会突然官宣暂停营业呢?
就在大家以为炳记茶档是不是真的要结业的时候,炳记茶档的负责人在8月17日澄清,只是暂时停业,一旦人手足够就会重新开业。
图源:Instagram
那一句“咁热当放大假”,虽然语气轻松,但是背后是对香港餐饮业普遍面临的人手短缺问题的无奈。
实际上,炳记茶档的情况不是个例。
香港许多餐饮业者都在为招工难而苦恼。随着经济的复苏,竞争加剧,这些餐饮店不得不面临关门的风险。
然而老板们在狂喊“招不到人”的时候,数据却给了另外一番景象。
8月19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经季节性调整的最新失业率数据,今年5月至7月,当地失业率达到3.7%、失业人数达14.5万。
图源:点新闻
跟4-6月的失业率相比,2个月的时间又多了近8800人失业,其中尤其以建造业及餐饮业成为“重灾区”,餐饮业的失业率攀升到了6.4%。
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率增加,归根结底还是当下香港餐饮业,有工做,却没人做。
原因就是餐饮业太辛苦、待遇有限,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干。
实际上,不止是人手紧缺,香港餐饮业还有两座大山的重压,租金高企和食材涨价,“生意难做”几乎成了全城共识。
位于旺角砵兰街的餐厅,月租高达15万港元
像炳记茶档这样的老字号,是香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招牌产品是香港人味蕾上的记忆符号,也是游客们体验香港风情的必选之地。
如今,老字号退场的现象愈发普遍,炳记茶档的“放大假”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许多老字号店铺面临着经营困难的局面,客流量稀少、营业额大幅下降。
然而,当香港老字号在岁月里踟蹰时,内地餐饮正以“集团军”姿态攻占香港街头。
内地餐饮品牌攻陷香港
把香港老字号逼到墙角?
通关之后,“北上觅食”成港人新风尚,高性价比让内地餐饮极具吸引力,不少濒临倒闭的餐饮店, 都因港人消费重新 “盘活” 。
而在香港本地,餐饮业的“冰火两重天”却愈演愈烈:一边是本地茶餐厅、街头小食店成批挂出“旺铺招租”,另一边是内地餐饮品牌批量速度抢滩。
旺角豉油街更是被戏称为“柠茶街”,短短百米内聚集了茶救星球、林香柠、柠季等至少7家内地茶饮品牌。
有网友调侃:“现在来香港,从尖沙咀走到旺角,如果不看路牌,还以为进了‘南深圳’。”
更关键的是,内地餐饮带来了“消费主义”的新叙事。
当香港老字号还在强调“三代传承”“手工制作”时,新品牌用“季节限定”“IP联名”“会员积分”重构了年轻人的消费认知。
图源:星岛娱乐
实际上,本地食肆的衰落,并非单纯的“竞争失败”,而是传统模式与现代消费需求的多重脱节。
一方面,香港的租金、人力成本长期高企,而本地食肆多依赖“小规模、高毛利”模式。相比之下,内地餐饮的中央厨房模式将食材成本压低15%-20%,标准化流程减少2-3名员工。
另一方面,许多本地食肆仍坚持“我行我素”的运营方式,却忽视了消费需求的变化。
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已从“吃饱”转向“吃好+体验”。“Z世代港人”更在意“拍照好看吗?”“能不能发小红书?”,而本地食肆的装修多为“老旧茶餐厅风”,菜单只有手写板,服务员不熟悉线上支付,更遑论“社群运营”。
但焦虑之外,也有品牌在融合中看到了机遇,一些本地食肆开始主动转型。
以中式餐饮为主的富临集团,近年来就减少了中式食肆数目,改走装修新潮、食物卖相精致的特色小店路线,专供年轻人市场,降低成本风险,稳中求胜。
图源:坚料
在这个分享打卡的年代,富临集团旗下的小店也会不定期与卡通角色IP做联乘活动,推出特色产品让顾客打卡。
香港本土的“添好运”点心店,借鉴内地“快餐化”模式,推出“15分钟即点即蒸”的早茶套餐,人均消费50港元(仅为传统茶餐厅的1/2),还进攻内地开了门店,成为“港味北传”的代表。
香港餐饮的未来
是“融合”而非“替代”
当“南深圳”的戏谑逐渐成为网络常态,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香港餐饮市场的变革,不是“本地食肆的消亡”,而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深度融合。
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情不会消退,内地餐饮的南下扩张也不会停止,但这恰恰说明,香港这座城市的活力,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力。
未来的香港餐饮,或许会有更多“喜茶”与“炳记”并存,会有“奈雪的茶”与“莲香楼”隔街相望——它们不会取代彼此,而是共同构成香港的“味觉地图”:一边是传承三代的港式奶茶,一边是创新的水果茶;一边是街坊围坐的茶餐厅,一边是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店。
这才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它既守得住“老味道”,也装得下“新潮流”。
毕竟,所谓“香港味道”,从来不是某一家茶餐厅、某一款点心的专属,而是这座城市包容、多元、不断进化的精神底色。
图源:大公报
它会在老字号的灯牌熄灭时,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点亮——或许是街角新开的一家小店,或许是年轻人手中的一杯奶茶,或许是街坊们围坐聊天的一声叹息。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