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县网格员需要关于婚恋家庭的普法知识。”“尧子尚村居民以中老年为主,想针对这部分群体开展普法宣传。”……一张张精准的“普法订单”传来,太原市妇联迅速响应、“精准派单”,一场场贴合需求的普法维权活动随即落地。
“我们县网格员需要关于婚恋家庭的普法知识。”“尧子尚村居民以中老年为主,想针对这部分群体开展普法宣传。”……一张张精准的“普法订单”传来,太原市妇联迅速响应、“精准派单”,一场场贴合需求的普法维权活动随即落地。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发传单、开讲座等普法宣传方式很难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兴趣。近年来,太原市妇联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定制化开展普法活动,成功实现了普法宣传的精准化、个性化与专业化,不仅提升了普法实效,更让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解忧”
过去,面对妇女群众的法律诉求,妇联往往是“就事论事”。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难以从根源上提升群众的法治认知。不仅重复劳动效率低,普法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改变这一现状,太原市妇联开始转变思路,从“被动回应需求”转向“主动破解难题”,让普法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李大姐,您家闺女的彩礼纠纷啊,民法典说了……”在太原市迎泽区铁匠巷社区小广场的梧桐树下,太原市妇联邀请的张律师总会搬着小马扎和居民拉家常。她不讲法条术语,专拿胡同里的真事举例。“王阿姨家儿子离婚时房产怎么分、刘大姐买菜遇缺斤短两咋维权,那些民法典里的‘硬条文’变成了家长里短的‘暖谈资’,让普法像唠家常一样自然融入生活。”太原市妇联工作人员介绍道。
“普法从不是冰冷的条文宣讲,而是一场用真心换真心的双向奔赴。”太原市迎泽区妇联转业干部田国庆的这句话,同样道出了太原市妇联普法工作的核心思路。
田国庆至今记得第一次进社区普法的经历:授课同志刚念到“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后排一位大妈就探过身子问:“我儿媳妇网贷给她弟买房,这债我家老头子该还吗?你们说的‘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到底啥叫‘一起过的日子’?”
散场后,他急忙向同事请教。同事笑着点拨:“‘共同债务’得说成‘俩人一起花的钱才一起还’。‘离婚冷静期’就得讲‘先别急着办证,晾一个月,想想孩子、想想这些年的日子’。”
从那以后,田国庆再去普法,总会把居民常问的问题“翻译”成大白话,他认为只有这样,普法任务才算真的“传达到位”。
像这样的“日常”普法活动还有很多,太原市妇联还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邀请文艺工作者为群众送上30场法治文化“大餐”。相声《法治人生》《天下无诈》、数来宝《套路》等节目,用村民听得懂、用得上、记得住的语言,普及反家暴、反诈、民法典等法律知识,让妇女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法治意识与法律素养。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智力四级残疾的小梅自幼依赖父亲朱某生活,两年前经人介绍与李某结婚。不久后,父亲朱某也带着再婚老伴和继子入住,狭小的居室瞬间成为矛盾焦点,110多次出警劝阻。无奈之下,小梅夫妻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太原市妇联求助。
“那天她来时,攥着衣角反复念叨‘爸爸说不让我们住了’,看的人是真心疼。我们当即启动‘妇联+调解委员会+多部门’联动机制,着手处理这起纠纷。”有着多年调解经验的太原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主任杨育颖回忆道。
随后,在调解员法理情的疏导、劝说下,一家人放下心结,表示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联动成员提出一个方案并且得到双方一致同意:“将朱某位于单元楼一层的住房一分为二,一半从单元门进入,客厅及主卧由朱某及再婚妻子居住;另一半次卧将窗户打通开一个门,直接通到小区院内,由小梅夫妻居住。厨房与卫生间则是共用。”
这扇从次卧窗户改造的入户门,不仅分隔了两套住房,更打开了这个家庭重获和睦的希望。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正是太原市妇联“寓普法于服务”的生动缩影。
发挥“联”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提升全市妇女儿童的法治素养。太原市妇联联合政法委、法院、公安、检察院、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了“锦绣姐姐禁毒创意集市”“反家暴乡村游园活动”“模拟法庭”等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普法服务,切实凝聚最大的普法合力。
近年来,太原市妇联始终将普法贯穿于维权接访工作全过程,累计受理各类案件1800余件,开展“清风进社区、廉法润人心”等普法宣传活动191场,覆盖群众超1.3万人次。通过这种“服务+普法”的模式,法律知识真正融入了妇女和家庭的日常生活,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既懂法、又会用法,切实提升了依法维权的能力。
阳曲县某中学的普法活动,同样体现了“协同作战”的思路。太原市妇联了解到该校学生存在“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希望加强心理辅导”“遇到问题不敢发声”等困惑后,在学校开展了“对树洞说出你的困惑”活动。孩子们将烦恼、困难、期望写成信件放进“树洞”,市妇联派出的专业律师与学校心理老师共同收集信件,对发现的问题分类梳理,再通过法律讲解、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科学地为孩子们解开心结。
从“妇联搭台”到共享“暖心局”
“妈妈,你看这本漫画书说,爸爸不能随便凶你!”“对,要是你爸再凶我,咱就跟他讲法。”在一场“反家暴法律知识讲座”上,一对母女的对话让太原市妇联的普法工作人员倍感欣慰:“我们简单地一场活动也许就能让法律的温暖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如此,太原市妇联不搞“单向灌输”,而是让妇女群众当主角。发动妇女议事会成员、巾帼志愿者成为“普法带头人”,让她们用邻里间熟悉的语言传递法律知识,让群众愿意听、记得住。同时,还把维权热线、律师上门、心理疏导打包成“妇联服务大礼包”,让居民遇到事时,第一时间就想到“找妇联靠得住”。
线下活动精彩纷呈,线上普法同样生动便捷。“小店妇联”微信公众号用1分钟情景剧演示“遭遇家暴如何报警”,30多个原创视频、100余条普法推文,2000余次的阅读量背后,是无数妇女群众拿起手机就能学法律的便利;“太原妇联”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开设“锦绣姐姐普法维权篇”专栏,首次使用MG动画形式开展普法,点击量超10万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后,率先在全省开展线上有奖竞答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让妇女群众享受到“指尖上的便民普法”,有力推动了该法的学习宣传贯彻。
如今,法治之花正处处绽放:校园里,孩子们争着当“法治小卫士”;社区中,姐妹们成立了“法律互助小组”;企业里,女职工们学会了用劳动法维护权益。这种有声有色的“订单式普法”,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法律温暖人心,让每一位公民在法治的蓝天下,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来源:锦绣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