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我们来谈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先生的书法作品,这一话题近期引发了广泛讨论,观点各异,争论不断。有人赞赏他的书法风格古朴典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作品显得杂乱无章。更有人在欣赏完他的作品后,心中充满疑惑,感到颇为不安。
让我们来谈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先生的书法作品,这一话题近期引发了广泛讨论,观点各异,争论不断。有人赞赏他的书法风格古朴典雅,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作品显得杂乱无章。更有人在欣赏完他的作品后,心中充满疑惑,感到颇为不安。
那么,赵雁君先生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呢?先来看他写的这幅书法,内容是宋代僧人的两句诗:“岩飞千丈雪,门掩万里云”。一打开这幅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个性十足的线条。赵雁君先生在书写时,每一笔都显得那么有力道,但又不失流畅。你瞧那“岩”字,起笔稳重,收笔却带着一股子飞腾之势,真的就像山岩上飞落的千丈雪,既有重量,又有动感。而“飞”字呢,那一撇写得飘逸极了,仿佛真的能看到雪花在空中飞舞。
再来说说布局。这幅作品的布局整体给人一种平和的感觉。比如“千丈雪”和“万里云”这两组词,赵雁君先生通过字的大小、疏密和墨色的变化,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意境。但说实话,这幅作品并没有给我特别惊艳的感觉,可能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吧,我个人觉得它比较平实,没有那种能让人一眼就记住的亮点。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赵雁君先生的另一幅作品,这是唐代顾况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意境挺深的,讲的是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主题。咱们先看看这幅作品的书法怎么样。
这幅作品的线条和上一幅有些不同,显得更加苍劲有力。赵雁君先生在书写时,似乎更加注重笔势的起伏和转折,特别是那“不”字,起笔果断,收笔却带着一丝犹豫,仿佛真的在诉说着岁月的不留情。
这幅作品的布局相对紧凑一些,但又不失疏密有致。赵雁君先生通过调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小以及墨色的浓淡。不过,我觉得这幅作品的落款小字和正文之间的处理稍微有些欠缺,它们之间的界限没有拉开,显得有些拥挤。但总体来说,这幅作品的气势还是挺不错的,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
咱们再来重点聊聊这首诗中的书法特点。这句话真的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赵雁君先生在书写时也下足了功夫。
“此”字起笔稳重,笔势缓缓展开,就像是在诉说着人生的起点。而“生”字呢,那一竖写得笔直有力,仿佛真的在强调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到了“不复”这两个字时,赵雁君先生的笔势突然变得急促起来,像是在表达着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再来看“为年少”这三个字。赵雁君先生在书写时,特意将“为”字写得小了一些。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年少”这两个字的重要性,还让人不禁想起了青春时光。
而“今日从他弄老人”这句话的书法则更加苍劲有力。赵雁君先生在书写“今日”这两个字时,笔势突然变得沉稳起来,就像是在诉说着人生的又一个阶段。而“从他”这两个字则写得相对轻松一些,仿佛在表达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到了“弄老人”这三个字时,赵雁君先生的笔势又变得急促起来,像是在表达着对人生老去的无奈和接受。
不仅笔法上十分精绝,而且你会看到,在行笔上,始终保持一种稳健的状态,中锋立骨的理念,贯穿始终,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偶然见到侧锋,将这种妍美的姿态,表现的十分完美,中侧互用,也体现出一种很高的高度。
而在扛肩效果上,也有着一种大小的变化,时而大,时而小,变化多端,这种变化,也体现了一种舒朗的格调,让人神清气爽。
不仅如此,通篇 的布局上,更加突出了一种舒朗的格调,那种感觉,犹如置身于桃花源中一样,好开阔,好爽朗。
这里的字迹,在笔法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行书快写的形式,并且,行书快写,反而将这种动感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儒雅隽秀的格调表现的十分完美,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将欧阳询楷书的笔意,尤其是那种方峻的模样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融合,清新面貌。
在这幅题字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最为主要的就是一种瘦劲感,将这种质感,表现的十分完美,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这里的线条,不仅有一种儒雅的感觉,而且有的还有着一种刚劲之感。
不过,这里的线条,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古法之精髓,那就是横轻竖重的特点,这种特点,也表现的十分到位,每一根线条,都有着一种文人气和书卷气,并且,这种气质,还表现的十分足。
每一个字,都非常端庄,大气,并且,那种庄重感,让人肃然起敬,不过,在书写的过程中,也注意了这种含蓄点画的巧妙应用。诸如“八”字的捺笔,简简单单写成了一个点的形式,并且,是一种三角一肚的状态,是不是非常新鲜,新奇。
对于有长撇大捺的字迹,都是一种很舒展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大气的格调,最为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长撇大捺在收笔上,却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样的特点,是不是也惊艳到你呢?
来源:书画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