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自主研发梦碎?到头来还是得指望中国,打不过,那就加入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0 13:12 2

摘要:欧洲最大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在官网宣布,因公司现金耗尽,已在瑞典申请破产。这一声明也意味着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梦想的破灭。这家瑞典公司去年11月已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原本希望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以获得能够持续运营的资金。Nor

据财联社报道称,欧洲最大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在官网宣布,因公司现金耗尽,已在瑞典申请破产。这一声明也意味着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梦想的破灭。这家瑞典公司去年11月已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原本希望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重组,以获得能够持续运营的资金。Northvolt表示,尽管寻求了所有可用的方案来磋商和实施财务重组,包括在美国进行破产保护重组程序;尽管贷款人和主要交易方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但公司仍无法获得必要的财务条件以目前的形式继续运营。

作为欧洲“电池一哥”,成立于2016年的Northvolt曾被寄予厚望,其投资方包括贝莱德、高盛、大众汽车集团等知名机构和汽车制造商,累计获得的融资金额超过百亿美元。其中,2019年及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向Northvolt投资约14亿欧元。不仅深受资本青睐,Northvolt还一度手握多家跨国汽车制造商的巨额订单。Northvolt曾透露,公司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交付来自宝马、沃尔沃、大众汽车集团等主要客户总计550亿美元的订单。但由于产品无法按时交付,宝马转而将该笔订单交给韩国的电池生产商三星SDI。

欧洲最大电池企业、瑞典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资料图)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Northvolt的现金流断裂。随后,公司的未交付订单金额从550亿美元骤降至不足200亿美元资本神话也随之崩塌。回顾过去,Northvolt曾累计吸引大众汽车、高盛集团的高额融资。其中大众汽车在2019-2021年间注资14亿欧元,占股22%,高盛集团也通过直接持股及关联基金持有2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然而,这些巨额投资并未能挽救Northvolt于水火之中。截至2025年1月,关联企业的债务总额已突破80亿美元,相当于其总资产的3.2倍。破产前,公司每周的运营成本高达3000万美元,资金仅够维持7天的运转。

2025年2月,Northvolt表示已同意以600万美元现金的价格将名为 Northvolt Industrial 的电池组业务出售给其最大客户之一兼密切合作伙伴Traton旗下的斯堪尼亚。该业务自2019年开始销售,主要用于建筑机械和叉车。斯堪尼亚表示,将向Northvolt贷款1亿美元,以支持其在瑞典北部工厂的生产。然而,这一收购能否挽救Northvolt的部分资产,仍有待观察。Northvolt的破产不仅是企业失败,更是欧洲电池产业“自主可控”战略的重大挫折,欧洲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短板和供应链问题愈发凸显。未来,欧洲能否重塑电池产业竞争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欧洲电池能源面临巨大缺口(资料图)

欧洲其他电池制造商,如法国的 Verkor 和 ACC 以及大众旗下的 PowerCo,仍然比 Northvolt 落后数年。瑞典政府表示,将努力帮助 Northvolt 为其工厂及斯德哥尔摩附近的研发中心寻找新东家。一些股东批评称,瑞典和欧盟的财政支持不足,而中国电池制造商长期以来都享受政府的大力补贴。Northvolt 破产后的临时董事长约翰斯通希望,欧洲能利用 Northvolt 的技术基础,建立自己的电池产业,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竞争。“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但欧洲必须在这一核心领域拥有自己的产业,否则只能依赖亚洲。”

惠誉评级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欧洲每年需要增加360吉瓦时至750吉瓦时的电池生产能力才能实现碳中和。2023年,该地区的电池生产能力约为160吉瓦时,大多数工厂归亚洲电池制造商所有。这一巨大的缺口恐怕需要亚洲电池制造商完成。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实现了全球85%的电池产量。据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前8个月,全球装车量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稳居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占据六席、韩国和日本企业占4席。

瑞典北方伏特公司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称,法国《回声报》网站近日刊登记者本雅明·埃弗雷特题为《欧洲电池行业要向中国学习》的报道。报道表示,近几年,欧洲开始想让这样的制造能力回归本土。然而,瑞典北方伏特公司给欧洲的雄心泼了冷水。从北方伏特公司的挫折来看,欧洲显然还没有准备动用数十亿欧元的公共资金来扶持该行业,还没有建立任何基金拯救北方伏特公司。我们的国家还太过自由化,公共资金似乎无意以长远眼光支持电池这一结局难料的新产业。报道表示,如果你打不过,那就加入吧!

文章表示,中国当年通过引进欧洲企业合作,实现了汽车制造技术积淀,如今欧洲在电池领域亟需借鉴这种发展路径。面对现实,“若无法战胜对手,就与其合作”正成为欧洲电动车产业链的共识,这在电池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合作恰是中国当年借力欧洲车企实现技术积累的翻版。历史轮回之下,如今该是欧洲以谦逊姿态重走这条合作之路的时候了。

来源:潇湘暮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