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贵阳泉湖公园液冷超充综合示范站构建了一个涵盖光伏、储能等多种电源的智能微电网系统,成为贵阳市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创新范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转自:贵州日报
贵阳泉湖公园液冷超充综合示范站构建了一个涵盖光伏、储能等多种电源的智能微电网系统,成为贵阳市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创新范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雪雪
“每头奶牛都佩戴了智能耳标,通过传感器,养殖技术人员可远程查看奶牛的体温、运动量、进食情况、健康状况等。”8月8日,在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谷堡养殖基地,厂长孙夙迪告诉记者,厂区配备24小时的推料机器人、全自动挤奶机等,从源头保障新鲜品质。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好一多打通牧场、工厂、营销和管理等各平台的数据壁垒,以数智化赋能全产业链发展。
贵州以“两山”理念为核心,在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背景下,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厚植生态家底 资源变“家产”
“这是我们仿野生种植的血红天麻,药用价值高、口感糯……”入秋以来,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林下天麻迎来丰收,带货主播们在采收现场开起了直播,力争将最新鲜的天麻卖往全国各地。
此时,在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的西南天麻资源交易中心,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区块链平台数据,实时呈现育种、种植状况,并全程记录深加工过程,以大数据串联起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业蝶变。
天麻是毕节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国天麻产量的40%以上。2024年毕节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达25.6万亩,综合产值上百亿元。
上世纪90年代,赤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因地制宜“退耕还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赤水全市16.5万农村人口家家户户种竹、用竹、爱竹、护竹,人均竹林面积8亩多,居全国第一。
在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看来,赤水市围绕“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主攻方向,把每一根竹子“吃干榨尽”,真正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023年落户赤水的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聚焦酒类包装、工业包装、环保餐具、文创产品等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一期项目已顺利投产,二期计划建成1500平方米十万级无尘车间,新增智能化生产线。
以大数据为依托,贵州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黔货出山”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科技赋能添绿 废物变“黄金”
数十台挖机同步操作,叉车来回运输,剪切机、打包机一刻不停……8月23日,在贵州源诚发废旧物资有限公司,指着堆在地上的一摞铜丝,总经理童正明告诉记者:“就这些回收铜可买贵阳两套房。”
在贵州再生资源行业商会会长彭利看来,贵州再生资源行业产业数字化势在必行。一个预估年产值达180亿元的城市矿产正等待深挖细采。
何为“城市矿产”?简而言之就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的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经过规模化回收、精分类、深加工,这些“废物”就成了工业发展的原材料,在支持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的同时,也加快了无废城市建设,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贵州省再生云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科院软件所技术优势,引进先进的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分析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和AI技术,打造“再生云”交易平台,旨在实现产业数字化,赋能城市矿产高质量发展。
“我们计划投资建设贵州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数字化、金融化双驱动,打造‘再生云’交易平台和‘金融监管仓’体系,构建集回收、分拣、加工、交易、研发等于一体的城市矿产生态圈。”再生云公司技术顾问巫智宇说。
贵州以富矿精开为引领,加快构建粉煤灰、锰渣、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双碳布局 荒山变“资本”
贵州苦石漠化久矣。在参与石漠化研究治理30年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看着关岭花江峡谷日益苍绿的山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数字技术为石漠化治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校企合作,周忠发带领团队打造数字喀斯特时空AI云平台,通过动态监测与数据智能分析,精准量化生态修复成效,推动石漠化治理技术转化为生态产品,不仅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与决策依据,也服务贵州绿色经济发展。
曾饱受石漠化之苦的毕节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77.21%。其集体林业碳票在监测期内碳排量达3.4万余吨,按市场价折算超300万元,可让全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1.3万余元。
能源方面,贵州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电力,加大页岩气、煤层气、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持续提升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8.2%。贵州全面推进“双碳”战略,加快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以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完善绿色制造单位创建和服务体系。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