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贵州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剑波说,近年来,通过保护与利用并重,贵州不断将优质生态资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登芳
近年来,贵州立足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采访时,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生导师胡剑波说,近年来,通过保护与利用并重,贵州不断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跃升。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记者:在推动生态“高颜值”变经济“高价值”过程中,贵州有哪些典型实践?
胡剑波:在做优生态旅游业方面,以“黄小西吃晚饭”六大景点为典型代表,通过全域旅游、沉浸式夜游、民族文化体验和研学旅游等业态融合,实现了“山水变门票、景区变产业”的目标。
在打造水生态经济方面,贵州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开发生态渔业、观光旅游、运动健身等“水利+”旅游体验项目,努力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记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度量难、交易难”问题,贵州在生态资源评估、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有哪些突破性探索?
胡剑波:完善生态资源评估是对“度量难”的突破。贵州率先出台地方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资产核算体系,并在大方县、都匀市、赤水市、江口县、雷山县等地开展试点,发布了多份GEP核算报告,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科学量化依据。
建设生态补偿机制是“交易难”的制度保障。出台《贵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在省内建立横向流域补偿机制,推动市州间补偿落地和运行。贵州与云南、四川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重庆签署《乌江流域渝黔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三省+直辖市”资金联通与协同保障机制。
贵州还积极健全水权交易制度、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开展碳排放交易等,全力打通了从“量化—确权—交易”到“变现”的生态价值完整链条,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记者:在白酒、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中,贵州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节能降耗?企业参与生态化转型的动力有哪些?
胡剑波:贵州需从生产设备升级、资源循环利用、能源结构优化等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
而企业参与生态化转型的动力,既包括政策驱动下国家“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产业升级的倒逼,也涵盖市场压力与成本效益考量——绿色产品附加值更高、消费者及国际市场更青睐低碳生产,且节能降耗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贵州在推进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形成了哪些技术或模式创新?
胡剑波:在工业固废资源化方面,贵州磷化集团研发的新型无水石膏基胶凝剂用于磷矿井下充填,其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约80%,实现资源由“废弃”向“原料”的质变。
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方面,“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在独山苗苑科研示范基地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结合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构建“牧草种植—牛羊养殖—粪肥处理”循环体系样板,这些实践为废弃物减量化、农业增效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现实路径。
延展生态经济新模式
记者: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层次交叉融合,能够催生新的生态产业、业态和模式。贵州如何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赋能?
胡剑波: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借技术革新与资源优化,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跨界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并实现全产业链智能控制与生产工艺优化。
茅台镇国台酒用20余年建立行业首个酱香白酒智能酿造标准,将“12987”工艺提炼为1071项指标,实现全产业链智能酿造与关键参数量化,提升工艺可控性与效率,降低能耗浪费,是传统酒企数字化转型方向。
此外,数字化可提高要素资源供给质量,如黔南惠水雅惠生态农业用无人机植保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生产富硒茶,实现产值倍增,彰显数字技术在绿色资源提质中的直接效益。
记者: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附加值提升,贵州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剑波: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生态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体系。
发展线上交易与数字营销。依托“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以及各类电商平台,开展森林碳票、林业碳汇、绿色农产品等线上交易。通过直播带货、虚拟展厅、数字展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让生态产品更快触达目标市场。
用数字技术延伸产业链。通过数字文旅平台,将生态景观与文化体验结合,开发研学游、康养游等新业态,把单一生态产品转化为“产品+服务+体验”的综合消费模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