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都知道,贵州的榕江县因为“村超”火了起来。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榕江县兴华乡有个摆贝村,借着这把“火”,让村民富了起来。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马姗姗 吕慎 陈冠合
大家都知道,贵州的榕江县因为“村超”火了起来。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榕江县兴华乡有个摆贝村,借着这把“火”,让村民富了起来。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前,摆贝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政府帮扶下,这些年,村民们虽然摆脱了贫困,但还远远算不上富起来。
怎样才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摆贝村村支书刘正文和村两委一班人没少费心思。
2023年第一届“村超”开赛,刘正文跑去看热闹。这一看,“脑洞”大开。
县里希望每个村组个足球队,可摆贝村能踢足球的人太少。“何不组织一个啦啦队,既为踢球助了威,也趁机展示一下村里的‘宝贝’。”
他说的“宝贝”又是啥?
是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苗族服饰“百鸟衣”。
摆贝村的百鸟衣,和其他苗族服饰不一样,不仅周身绣满了花、鸟、蝴蝶,裙脚还缀着白羽毛,色彩更绚丽、针法更繁复。当年,厦门大学教授彭兆荣来村里搞调研,说摆贝村的百鸟衣是“绣在服装上的图腾和背在身上的史诗”!
村里马上组了一支50人的啦啦队,穿上百鸟衣,到现场助威。啦啦队一亮相,惊了全场!
姑娘们头上叮当作响的银冠为百鸟衣配上了最好的背景音乐,随着舞步翩跹,裙摆交错,喜鹊、蝴蝶在五彩纹饰间活了起来。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火到天上去喽!摆贝村啦啦队的照片传遍了全网,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
“这热搜太夸张噻,那几天,我的电话都被打爆喽!所有人来电话,都是来打听百鸟衣的。村里脑子转得快的年轻人,随手上传的‘摆贝百鸟衣’‘摆贝刺绣’‘摆贝蜡染’的短视频,观看量唰地就破了千万!”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正文的语速不由得快了起来。
得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嗅到商机的刘正文,马上让村里绣娘赶制印有足球的绣品、服饰,拿到比赛现场摆摊卖,一下子卖了十几万元。
百鸟衣还吸引来了大量的游客,村口的车排成了长龙,比乡里赶场还热闹,大家都想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
可细心的刘正文发现:百鸟衣做工复杂,一件成品得大半年时间,很难满足游客需要。
他和村里的绣娘们商量,能不能把传统手艺和日用品挂上钩?很快,蜡染围巾、丝巾、苗绣手包等小物件应运而生,每个游客离开时都会买上几件。
过了一段时间,刘正文又发现了新问题:铺天盖地的直播带货,对摆贝村的纪念品销售造成冲击。他马上找来村里的能人们商量对策。
学过设计的村民潘发勇支了一招:“苗绣要想更出彩,光靠‘村超’的热乎劲儿、传统手艺这卖点还不够,得让它成为文化符号,比如,缝在袖口边,绣在背包上,连桌布、茶杯垫也点缀些新花样。”
刘正文不由得挑起了大拇哥。潘发勇的个性化作坊也很快建了起来。
在潘发勇的作坊里,记者看到,款式新颖、图案精美的蜡染绣品比比皆是,而且没有一件是重样的,个个都透着灵气。店里的试衣镜前,年轻的游客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比量着,互相参谋着……
缥缈的云雾漫过青黛色的峰峦,层层叠叠的绿意里,摆贝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只要有人添柴,火会越烧越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的头脑越来越灵光:
那些闲置的老屋开发成了民宿;那些厨艺好的村民们干起了民族餐饮;那些喜欢音乐的阿哥们吹起了芦笙……
手头摸过了绣品,耳朵听过了芦笙,嘴里尝过了山货鲜味,多惬意噻!
短评:就怕没准备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8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