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理爷爷陈维岳留下的资料时,我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这份用老式电脑打出来的简历,记录着他奋斗的岁月。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以计算机编程见长,面对工作他审慎、思辨、谦逊、严谨。生活中确又浪漫如诗人,常以绘画、摄影、文字记录过往。
转自:团结报
□ 陈 珺
在整理爷爷陈维岳留下的资料时,我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这份用老式电脑打出来的简历,记录着他奋斗的岁月。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以计算机编程见长,面对工作他审慎、思辨、谦逊、严谨。生活中确又浪漫如诗人,常以绘画、摄影、文字记录过往。
翻看爷爷晚年的日记,他以这样朴实的笔触开头:“我已平凡地过了大半生,没有什么光宗耀祖或惊天动地的事迹,值得去写回忆录。但是值此步入晚年之际,总有一个心愿,想把我所经历的事物作为那个时代的点滴,或人海中某个角落曾发生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当我的家人正向前看,或为了光明的未来而拼搏之时,能给他们留下一丝美好的纪念。”这段文字将我带回了童年时光,爷爷耐心地教导我如何使用计算机,黑白的WPS界面,长方形下拉菜单栏。还有他留给我的3.5英寸蓝色软盘,里面存贮着爷爷珍贵的民航故事:
陈维岳——一位用一生在蓝天与大地之间编织通信网络的民航工作者。1946年,他考入中国航空公司,成为一名无线电机械员,陈维岳先后在上海、北京、台北等地负责飞机维修工作。1949年,陈维岳怀揣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民航事业的信念,毅然从台北出发,辗转澳门、香港,最终回到上海。陈维岳亲历了两航起义的烽烟,见证了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1952年,陈维岳在中苏民航公司工作,在严寒的海拉尔航站钻研发射台业务。
1957年,陈维岳参加首都机场建设,带领团队在无苏联专家支援的情况下,调试出导航遥控系统,让机场的电子设备焕发生机。1958年,陈维岳主导制造的起飞线遥控器让塔台与飞机实现远程对话,荣获“民航北京管理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陈维岳主持安装中国民航首套雷达系统,包括环视雷达,精密着陆雷达及超高频自动定向机,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殊荣。
1986年,陈维岳从华北空管局通讯导航处退休,民航继续聘请他设计、编写计算机软件。1992年,在北京航空咨询服务所担任美国UNISYS计算机公司常年业务顾问。陈维岳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微缩的新中国民航史。他总说:“技术会迭代,但民航人的精神永不褪色。”他为祖国的民航事业奉献了一生,也让我和民航结下不解之缘。
2001年,我即将参加高考,而爷爷却在那时病倒了。病榻上的他,身体虽虚弱,眼神却坚定。家中三代,父母那一辈人都从事了其他行业,他希望我能继续民航事业。于是高考前报志愿,他为我挑选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叮嘱我:“民航事业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螺丝钉精神。”
四年后,我大学毕业,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委员会工作。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职业责任,更是爷爷未竟的民航事业。
爷爷虽已离世多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航人的后代,我深知振兴民航是我的使命,而真正的传承,则是延续那份“让中国民航强起来”的热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