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勇 姜柯易:文润阁藏《昭陵六骏》拓本考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3:12 2

摘要:2025年5月20日,王水衷先生向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捐赠《昭陵六骏》拓本一套六帧。王先生是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收藏家和社会公益活动家,现任台湾地区“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台湾地区“中华文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他长期致力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曾

2025年5月20日,王水衷先生向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捐赠《昭陵六骏》拓本一套六帧。王先生是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收藏家和社会公益活动家,现任台湾地区“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理事长、台湾地区“中华文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他长期致力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曾先后向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博物院、厦门博物馆、上海崇明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机构捐赠各式藏品。

据王水衷先生介绍,此套《昭陵六骏》拓本由曾养甫先生收藏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为分别礼物赠与其荐任秘书吴笠田先生,后流转到王先生自己手上并收藏至今。

曾养甫先生(1898—1969,广东平远人),名宪浩,字养甫,意为“涵养陈同甫之风”,陈同甫,即陈亮(1143—1194,浙江永康人),南宋(1127—1279)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曾先生192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院获矿冶工程师职位后回国参加国民革命。曾任广东省建设厅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广州特别市市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民国“立法委员”等职。1934年曾发起主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39年曾主持并督办滇缅铁路的修建,1942年曾主持赶筑西南国防机场72座,等等,被誉为“中国土木水利(交通)建设之父”和“孙中山建国方略实践第一人”。曾参与创办南华书院。

吴笠田先生(1911—?)是曾养甫先生平远东石的小老乡,作为秘书跟随曾先生辗转华南、江南、西南各地十年之久,尽心尽力,对先生的学识、品格、才能极为敬佩,评价甚高。20世纪40年代末曾先生居港、赴日治病,吴先生去台在交通公路部门继任公职,两人分开,但直至先生离世的二十年间,仍全力协办先生去台回港一切公私事务。1981年应曾夫人冯晓云女士之请,“历时数载”收集整理先生生前包括《五十自述》在内的文稿120余篇,40万余字,并请陈立夫先生(1990—2001,浙江吴兴人)“略述梗概,用弁集端”,编辑完成《曾养甫先生言论集》。

图一 飒露紫原石

图二 拳毛騧原石

图三 白蹄乌原石

图四 特勒骠原石

图五 青骓原石

图六 什伐赤原石

一、拓本背景和创作技法

《昭陵六骏》拓本之“昭陵”,即位于陕西礼泉九嵕山的唐朝(618—907)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626—649,甘肃秦安人)和文德皇后长孙氏(601—636,陕西西安人)的合葬陵墓。“六骏”即“飒露紫”“拳毛騧” “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六匹战马,是随李世民在隋朝(581—618)末年乱世中,南征北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的坐骑,也象征着太宗自己在开国征战中建立的卓越功勋。贞观十年(636),李世民在为自己营(扩)建陵墓时,令先后任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的建筑家阎立德(596—656,陕西西安人)和画家阎立本(601年—673,陕西西安人)兄弟俩设计图样,由筑陵刻石匠人中的高手镌刻成浮雕石屏,置立在昭陵后山祭坛寝殿前台基上以昭功德(后移入北司马门内东西两侧,图一至图六),《唐会要·昭陵陵议》记:“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六骏石雕每屏宽约2米,高约1.7米,厚约0.3米,上方马头一角刻有大书法家欧阳询(557—641,湖南长沙人)书丹的李世民御制的马赞语(也有研究指出,欧阳询书丹的御制马赞语另刻有一石,此石雕马头处并未刻文)。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李治(628—683,在位649—683,甘肃秦安人)又诏令工部郎中、书法家殷仲容(633—703,河南西华人)将马赞语隶书写刻于石屏底座上。

当今,上述“世传”的马赞语由于年久风化都已不可见,可见的是刊刻于北宋(960—1127)元祐四年(1089)的“昭陵六骏碑”(图七)。此碑高约2.7米,宽约1米,厚约0.3米,它把“昭陵六骏”石雕按比例缩小后分左右两组(代表石雕分立昭陵东西两侧),线画精刻于上,旁边对应刻录着战马的名字、序号、形态和马赞语。碑的上方是主持刊刻者,曾任陕西转运使的运判奉议游师雄(1038—1097,陕西武功人)的题记。该题记是游公当年克服路途遥远、地形险峻的困难,现场踏勘“昭陵六骏”并识读石座上的马赞语后所撰,确信度非常高,虽然不满300个字,但详述了“六骏”刊刻背景及北宋时的保存状况,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被后世广泛引用。题记如下:

运判奉议游公题六骏碑

师雄旧见唐太宗六马画像,世传以为阎立本之笔,十八学士为之赞。晚始得《唐陵园记》,云太宗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御制刻石文并六马像赞,皆立于陵后,敕欧阳询书。高宗总章二年,诏殷仲容别题马赞于石座。即知赞文乃太宗自制,非天策学士所为,明矣。欧阳询书今不复见,惟仲容之字仍存,如写“白蹄乌”赞云:平薛仁果时乘,由此益知唐史误以“果”为“杲”耳。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塑于邑西门外太宗庙庭。高庳丰约,洪纤寸尺,毫毛不差,以便往来观览者。又别为绘图,刻石于庑下,以广其传焉。元祐四年端午日,武功游师雄景叔题,京兆府醴泉县尉刁玠书,主簿蔡安时篆额,知县事吕由圣立石。

从上述“题记”可知,元祐四年,游公不仅刻了碑,还立了“真塑”,为的是“便往来观览者”“以广其传焉”。另外可知,自唐史,“薛仁果”误为“薛仁杲”至今。当年端午节,醴泉县城内,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在位960—976,河北涿州人)于开宝六年(973)修建的唐太宗庙在游公主持下重修完成,此碑置立其中,直到980年后被移入昭陵博物馆。

图七 宋游师雄题六骏图碑并阴

有研究指出,清(1644—1911)董诰(1740—1818,浙江富阳人)等编撰《全唐文》时,就是以此“昭陵六骏碑”的题刻,以“六马图赞”篇目(图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正文第48—49页)收录在太宗名下。但是不知何故,按“昭陵六骏碑”录的《全唐文》中,其六骏排序,即“拳毛騧”(其一)、“什伐赤”(其二)、“白蹄乌”(其三)、“特勒骠”(其四)、“飒露紫”(其五)、“青骓”(其六),却与“昭陵六骏碑”的线画排序完全不一致。

图八 《全唐文》“六马图赞”书影

而石雕原石至近现代命运多舛,根据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宋鲁伯(1854—1932,陕西礼泉人)在其《昭陵志》中的记载和曾任陕西通志馆馆长的宋联奎(1870—1951,陕西长安人)的有关记述,由于连年战乱,至清朝末年,石雕已“断泐”“断裂”“已扑”,遭到严重破坏。1914年“飒露紫”和“拳毛騧”又遭盗卖,辗转后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其余“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四骏亦在1918年被偷盗,虽被国人奋力阻止并保护下来,但均遭到严重破损,后经拼合修复,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由于“昭陵六骏”石雕本身为深浮雕,又高又大,难以直接摹拓,至清末未见传世拓本。清末民初(此时石雕原石未毁),关中著名的传拓艺人李月溪(1881—1946,陕西长安人)先生首创出传拓“昭陵六骏”之独门绝技,曾任陕西图书馆馆长的毛昌杰(1865—1932,陕西咸宁人)在其《君子馆类稿》中有这样记述:“同里李君月溪,素通绘事,因仿椎打钟鼎彝器之法,变立体为平面,用油纸规其外节,椎拓拓成,与其形无异,且能任意缩小之,尺寸比例,纍黍不爽,真奇技也。”

本次捐赠的《昭陵六骏》拓本即为其独门绝技之作品,一套六帧,幅宽约40厘米,幅长约75厘米,每一帧中间部位是战马的拓印,右上方是题款,包括战马的名字、序号、形态和马赞语。第六帧拓印上方还有马衡先生和沈尹默先生的题跋和钤印,下方有李维源先生的题跋长诗和钤印。每一帧左下角或右下角均钤有“关中李氏”的朱文方印。这套拓本墨色浓淡和谐,层次梯度自然,战马姿态各异,人物形象逼真,肌肉、鬃毛、缰绳、马鞍、飞蹄各种细节都摹拓精准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李月溪先生这一独门绝技,以及所谓的颖拓(有研究指出,它不同于影拓,多指用毛笔笔尖进行扑拓。颖,引自毛颖公,即毛笔的别名)、影拓、全形拓等,都是将绘画技艺、剪纸技艺、影像技艺等与传拓技法相融合的金石摹印方法,是一种能把器物原貌光影统一、形神兼备、缩放自如地转移到平面纸张上的特殊技艺,是清末民初文人墨客、金石大家争相追逐、沉浸其中的雅好和乐趣。

李月溪先生酷爱收藏金石碑刻,精通绘画,以摹拓各式碑石为生,最以摹拓“昭陵六骏”著名,后传于其子李友松、儿媳王佩芬及其家人,现几乎失传。如今传世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处的《昭陵六骏》拓本,都是李先生及子李友松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钤有“长安李氏拓古印记”“长安士隐李月溪手拓金石”“长安李月溪同子友松摸拓古铜器”等印章,而此曾养甫先生的旧藏《昭陵六骏》拓本钤印为“关中李氏”。

二、拓片题款和战马背景

(一)飒露紫(图九)

1.释文:

飒露紫。西第一,紫燕骝,前中一箭。

平东都时乘。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2.战马背景:

“飒露”来源于突厥语,常被用作首领的荣誉称呼。据中古史专家葛承雍先生研究推断,“飒露紫”属于古代里海地区的“亚利安”马。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渊(566—635,在位618—626,甘肃秦安人)命秦王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621,陕西临潼人),至次年二月初,双方在洛阳西北面的青城宫展开决战。

拓本中的的侍立者为部将丘行恭(586—665,河南洛阳人)。《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此役的战马便是“飒露紫”。

图九 飒露紫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二)拳毛騧(图十)

1.释文:

拳毛騧。西第二,黄马黑喙,前中六箭,背三箭。

平刘黑闼时乘。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2.战马背景:

“拳毛騧”原名“洛仁騧”,为代州刺史许洛仁(?—662,山西太原人)进献的坐骑,故曾以其名命名之。葛承雍先生认为其属于蒙古骏马种系。

武德四年(621)七月,夏王窦建德(573—621,河北故城人)在押解长安后被唐高祖李渊处死,其旧部刘黑闼(?—623,河北故城人)等人以复仇为名,在河北起兵反唐。十二月,秦王李世民奉命出征。武德五年(622),李世民通过相持逼迫刘黑闼率两万骑兵南渡洺水与唐军决战。《资治通鉴》记载:“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此役的战马便是“拳毛騧”。

图十 拳毛騧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三)白蹄乌(图十一)

1.释文:

白蹄乌。 西第三,纯黑色,四蹄皆白。

平薛仁果时乘。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2.战马背景:

“白蹄乌”通体为黑色,因其四蹄皆白故名。一说“白蹄乌”为突厥语“少汗”之意。葛承雍先生认为其“头大鼻高,四肢不长,筋骨强健,毛皮光亮”,与蒙古草原马类似。

武德元年(618)六月,割据陇西的薛举(?—618,山西万荣人)、薛仁果(即薛仁杲,?—618,山西万荣人)想趁唐初占关中,立足未稳之机攻取泾州,觊觎长安。双方在浅水塬相峙后,秦王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胜追击,迫使薛仁果投降。《资治通鉴》记载:“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阵,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此役的战马便是“白蹄乌”。

图十一 白蹄乌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四)特勒骠(图十二)

1.释文:

特勒骠。 东第一,黄白色,喙微黑色。

平宋金刚时乘。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2.战马背景:

“特勒”系突厥语。葛承雍先生指出,“特勒骠”形体健壮,长腿小腹,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所谓的“汗血宝马”。

武德二年(619)三月,依附突厥的刘武周(?—620,山西朔州人)乘唐军在陇西与薛仁杲交战之机,派其精锐宋金刚(?—620,河北张家口人)部向南侵扰。十一月,秦王李世民东渡黄河反击宋金刚。次年击败宋金刚并追击至高壁岭。《资治通鉴》记载: “(李世民)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余里……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此役的战马便是“特勒骠”。

图十二 特勒骠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五)青骓(图十三)

1.释文:

青骓。东第二,苍白杂色,前中五箭。

平窦建德时乘。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2.战马背景:

“青骓”乃瓦岗寨首领李密(582—619,陕西西安人)被王世充击败后投奔李唐时所献的良马。一说“青”来源于突厥语的“CIN”或“SIN”,即西方的“大秦”国。葛承雍先生根据浮雕中阿拉伯马的“双脊”特征推断其可能为阿拉伯马与中亚突厥马的杂交种马。

武德三年(620)七月,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郑军防守顽强,双方僵持不下。此时,王世充为扭转劣势,向在河北自称夏王的窦建德求援。十一月,窦建德发兵,李世民亲率精锐骑兵驰援虎牢关守军阻止夏军西进。次年五月,双方展开决战。《资治通鉴》记载:“世民帅骑赴之,所向皆靡……于是诸军大战,尘埃涨天。世民帅部将史大柰、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卷旆而入,出其阵后,张唐旗帜,建德将士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馀级。建德中槊,窜匿于牛口渚。”此役的战马便是“青骓”。

图十三 青骓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六)什伐赤(图十四)

1.释文:

什伐赤。东第三,纯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

平世充、建德时乘。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2.战马背景:

“什伐”来源于波斯语。葛承雍先生根据马的体质结构认为其属于突厥草原马。

武德三年(620)七月,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东征郑王王世充,郑军防守顽强,唐军久攻洛阳城不下,只好长期围困。九月,李世民在洛阳北郊北邙山宣武陵(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在位499—515,山西大同人)查看战地时遭遇王世充围攻。《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以五百骑行战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帅步骑万馀猝至,围之……世民、敬德更帅骑兵还战,出入世充阵,往返无所碍。屈突通引大兵继至,世充兵大败,仅以身免。”此役的战马便是“什伐赤”。

图十四 什伐赤拓片(王水衷先生捐)

三、题跋释读和作者简介

养甫先生以宋游师雄摹刻唐昭陵六骏拓本属题,为补书太宗赞于各帧之上。叔平马衡。马衡(朱文方印)。

叔平马衡,即马衡先生(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1933年曾任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1947年曾任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1952年曾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是著名的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马衡先生“为补书太宗赞于各帧之上”,所题的“六骏”顺序、刻石文和马赞语与“昭陵六骏碑”完全一致,似依“昭陵六骏碑”拓片题写。

(二)

画壁传功马,当年屡突围。莫夸三万里,祗载穆王归。

为养甫先生题即诗是正。尹默。沈(朱文方印)。

尹默,即沈尹默先生(1883—1971,浙江湖州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西泠印社社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是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书法篆刻家。

尹默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大家之一,他称马衡先生为四哥,在马先生之后题诗一阙,并恭请各位斧正,体现了旧时文士尊长与谦逊的传统美德。

(三)

太原公子人中龙,擂鞍杀贼何豪雄。

削平关洛定华夏,明堂酾酒旌有功。

临视天闲一太息,老骥壮心常伏枥。

况自当年百战来,汗血功劳纪方策。

鸣鸾扬钟颁诏书,联翩六骏成画图。

刻石表忠垂万世,圉人太仆皆惧呼。

风霓云龙开筚路,神骏何缘获奇遇。

昂道长鸣报主知,箭癜历历犹堪数。

宋代流传未失真,师雄笔载犹津津。

长安城外访遗迹,昭陵落日业荒榛。

由今视昔隔千载,宝物无灵匿光彩。

沽客经营博重金,明珠沦落归沧海。

吁嗟乎!

彼美人号天之涯,飘飘仙骨随风沙。

乘槎万里共明月,谁赎文姬返汉家。

养甫先生属题。梅县李维源。松圃(朱文方印)。

李维源先生(1868—1948,广东梅县人),字松圃,是曾养甫先生的梅县老乡。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安徽亳州、江苏苏州、浙江金华等多地为官,官至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聘为军委会中将顾问、广东省政府主席参议、顾问。工于诗词,著有《沤庐诗钞》。

松圃先生感慨“六骏”从隋末唐初驰骋疆场,贞观十年立石旌功,元祐四年刻碑传承,清末民初辗转流失,到现如今天各一方而赋长诗一首补白,尽显诗词功力。其中“昂道长鸣报主知”一句中的“道”似应为“首”。

四、后记

5月25日,笔者深入粤东北山区,探访与此旧藏有关的民国名人曾养甫、吴笠田、李维源先生的故乡梅州市。

曾养甫先生的旧居在平远县东石镇双石村圩上,名“近道居”(图十五),故居虽一层,但院围大且保存相对完好,其年愈九旬的侄孙一家仍然生活在其中。其曾侄孙,56岁的曾于冰先生指着挂在堂前的照片逐个介绍曾祖辈(太叔公)先人的情况,带我们参观后院中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祖堂,并指认了曾养甫先生的出生处。介绍说太叔公(指曾养甫)幼时“家贫力学,幼而颖异”,在外后十分顾念家乡和宗亲,九十年前,祖堂已破败且部分倒塌,是太叔公出资重建的,后来又几经修缮。对我们从浙江杭州来的客人,他还特别讲到曾养甫先生修建的钱塘江大桥,说自己也曾去到杭州两次,专门寻访过钱塘江大桥的桥址和有关记载,看到了太叔公的名字和有关记录。他在介绍家世时还特别强调他最小的太叔公(即曾养甫先生的弟弟)工作生活就在杭州,1994年去世,“是一位共产党员”。

吴笠田先生是东石镇畲脑村人,曾于冰先生告诉我们,当年先祖从梅县老家带出去跟随他的副官有多位,吴先生是其中一位。平远县侨联主席林德志带我们去镇上陈列有当地侨界人物的林彦英公祠察看,可知在畲脑村,吴姓是大姓,所以吴笠田先生也应该是饱读诗书之辈,除编辑《曾养甫先生言论集》外,晚年在《中外杂志》上发表有多首诗作,其中一首题为《九秩遣怀》,说明他以高寿跨入新世纪。

图十五 曾养甫先生旧居

李维源先生的故居在梅县区松口镇,松口镇已有1200年历史,镇上的松口港码头,是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建有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作为其“印度洋之路”项目的收尾工程,旨在纪念19世纪至20世纪客家人移民海外的历史。离镇不到十分钟车程的松郊村,“诒燕楼”(图十六)就是李维源先生的故居,相比曾养甫先生的旧居,显然是大户人家,高墙宽廊,几进院落。虽然也还有后代族人进出其中,但是明显修缮不佳,特别是二楼和整个后院人去屋空,已显破败。在村支书钟魁的陪同下我们上到二楼堂前,墙上挂着李维源先生与夫人的端坐相片,照片题注“诒燕楼安徽省长李维源先生”,照片下边墙面上写印着两首诗,从右向左竖列,第一首:

淮上一为别,重逢已廿年。

沧桑如隔世,白首各盈额。

家酿村中熟,寒梅岭上妍。

阿兄应笑我,头白不归田。

题注:在汕头市见仲山叔祖来接有感之句。

第二首:

舟行处处好桑麻,

如许春光尽足跨。

细水潺潺十八涧,

半天芦荻九溪花。

题注:维源叔祖南归句。

族人介绍说,李先生出生在此,卧室在二楼。离家后很少回来,最近回来的一次也有90年了,且只是回到汕头,请族人长辈前去聚了一次,诗句即为相见时的留笔。

图十六 李维源先生故居

王水衷先生捐赠的这套《昭陵六骏》拓本,创作素材来源于距今1300多年,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峰之作“昭陵六骏”,鲁迅先生曾赞道:“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拓本的创作技法是一门已经失传,融绘画、剪纸等技艺与传拓技法于一体的“关中李氏”之“独门绝技”。因而这是一套珍贵的艺术版本;此拓本承载着隋唐时期逐鹿中原,盛唐时期旌功记绩,有宋一代刻碑传承,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和新时代中国复兴强盛等宏大叙事,由此又是一套珍贵的历史版本;此拓本还因为有了曾养甫、马衡、沈尹默、李维源这些与浙江、与江南关系密切的科技、文化、政商名流的收藏加持、题跋赋能,更是一套珍贵的具有江南标识的名人版本。

原载于《浙江文化和旅游》2025年第4期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