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银团贷款赋能地区经济发展探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1:08 1

摘要:银团贷款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推进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稳定器”。截至2024年末,江苏辖内银团贷款2万多笔,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0年末大幅增长204%,在对公贷款业务中的占比从2020年末的6.5%上升至12%,贷款利率保持在3%~4%,不良率长期稳定

导读:在江苏实践中,银团贷款资源正沿着“国家战略优先、关键领域聚焦、民生短板补足”的路径精准流动,逐步构建起覆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方位融资网络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6期

银团贷款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推进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稳定器”。截至2024年末,江苏辖内银团贷款2万多笔,余额超3万亿元,较2020年末大幅增长204%,在对公贷款业务中的占比从2020年末的6.5%上升至12%,贷款利率保持在3%~4%,不良率长期稳定在0.5%以下,总体呈现出增长快、利率低、风险稳的运行特点。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出台《银团贷款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银行优化银团贷款流程、创新业务品种等提供了制度依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以下简称江苏金融监管局)加强监管引领,以推动《办法》落地落实为契机,积极引导和鼓励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机制创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以模式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制度创新平衡安全与发展,推动银团贷款业务逐步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并举转型,更好发挥银团贷款在支持重大项目融资需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为金融服务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聚焦重点领域,服务实体更精准

《办法》立足金融工作“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根本宗旨,明确提出通过银团贷款业务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在江苏实践中,银团贷款资源正沿着“国家战略优先、关键领域聚焦、民生短板补足”的路径精准流动,逐步构建起覆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方位融资网络,有力支持了全省基建与城市公用事业传统项目,深度参与产业园升级、高端制造、绿色环保、智改数转等新型项目。

一是以金融协同引领区域协同,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引擎。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极具活力、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区域之一,承载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金融提供的动能越强,长三角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越有力。近年来,金融业积极支持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级战略在江苏纵深推进,发挥银团贷款优势,以“金融协同”作为重要切入点,为新型基建、城市更新、交通水利等一批体量大、周期长的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例如,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累计组建48个长三角区域银团,融资总额突破300亿元,重点投向太阳能光伏组件、LNG接收站及大运河绿色低碳科创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不仅精准匹配项目全周期资金需求,更通过“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模式,将长三角区域银行的产业资源与风控能力深度整合。

二是以金融合力突破产业升级阻力,探索产融结合的新路径。在新能源、AI、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企业普遍面临技术验证周期长、重资产投入大与市场转化不确定性的三重压力,传统单一信贷模式难以支撑其融资需求。江苏银行业充分发挥银团贷款“聚合多方资本、联动产业专长”的独特优势,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加大对重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形成高质量的产融结合。例如,中信银行南京分行通过60亿元银团贷款定制化融资方案,精准支持企业完成设备进口与产线升级,成功突破产能瓶颈。

三是以金融活水滴灌乡村沃土,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江苏银行业充分发挥银团贷款在“三农”领域的作用,集合多家银行的力量,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弥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同时,发挥银团贷款风险分担优势,克服了农业风险相对较高问题,为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平安银行南京分行通过银团贷款为某生态养殖示范园项目提供支持,实现高标准生态养殖园的模式,为其撬动2亿元融资规模。该项目形成的“特色产业+生态治理+农民致富”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破解了农村项目抵押物不足难题,更通过银团成员的风险共担机制,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创新业务产品,融资模式更优化

《办法》通过制度创新重构银团贷款业务生态,以市场化机制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效能。一方面,引入分组银团模式,打破传统单一融资结构束缚,允许银行根据期限、利率、担保方式等要素灵活组合贷款条件,实现差异化风险定价与客户需求精准匹配;另一方面,规范银团收费原则和方式,鼓励基于服务价值的市场化定价,推动金融机构从简单资金供给向综合服务赋能转型。政策破冰之下,江苏银行业加速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实践样本。

一是推行分组银团模式,提高资金筹集的速度与规模。针对复杂项目的多元化资金需求,通过期限分层、利率分级等方式设计差异化参与方案,吸引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某股份行银团贷款项目因参加行条件分歧导致项目停滞,现在通过分组机制,设置差异化组别,有效推动了项目贷款的顺利进行。

二是探索绿色发展挂钩模式,促进经济与环境效益双提升。在绿色转型、跨境并购等新领域,传统银团贷款模式常因融资需求复杂度高、风险收益匹配难而受限。绿色发展挂钩银团贷款,将利率与借款人自身的绿色转型发展表现动态挂钩,借款人存续期内如达到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则可享受一定的利率优惠,旨在通过财务激励的市场化手段驱动借款持续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例如,中信银行南京分行牵头筹组建材行业转型金融银团贷款,创新设立了动态利率调节机制——将减排成效与融资成本直接挂钩,构建起建材行业“减排激励型”融资模式。

三是构建“银团+N”模式,提升银行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当前金融服务主体多样化、需求多元化,银团客户一般都是大企业,不仅希望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也希望获得理财、资管、投资、并购咨询等服务。江苏银行业以银团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同时发展贸易融资、融资租赁、委托贷款、并购贷款等业务,推进银团贷款与其他融资工具的融合发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例如,招商银行南京分行通过深化服务资产组织方及资金组织方两类客群的体系化建设、夯实并购银团分销渠道、升级“路演+”平台,打造区域并购业务品牌,牵头并购银团总额近40亿元,在江苏区域并购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建立贷款管理“三项机制”,风险防控更有效

二是实施动态限额管理机制。一方面,对单一客户银团贷款集中度设定“硬约束”,当风险暴露超过相应资本净额限制时,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的授信限额管理系统,根据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授信限额,避免风险过度集中。

三是强化贷后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和贷后风险排查报告,确保项目正常运转及项目风险可控。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对风险的早预警、早处置。

构建良好环境,促进银团贷款稳健发展

目前银行业在落实《办法》和银团贷款的业务实践中,还存在收益分化、竞争与合作难平衡,银银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充分,协调审批流程多、银团业务效率不高,费用与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组团意愿不强等堵点和难点问题,下一步可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构建银行间协调配合、错位竞争的业务发展格局。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在重大项目筹组中占据主导地位。江苏辖内银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已普遍降至4%左右,部分项目甚至跌破3%,中小型银行由于资金成本以及新办法适应程序的问题,难以参与大型银团业务的竞争。为此,推动搭建省级银团贷款协同平台,建立专家智库,定期开展银团创新案例分享、人才培训,密切同业交流合作,提升中小银行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鼓励银行进行银团贷款产品创新,打造银行个性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动构建银团信息共享与智能协作机制。牵头行和参加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银团成员间数据共享不足。因此,要注重构建省级银团贷款生态圈,提升服务能级。优化银行业间信息共享机制,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发改、工信等部门项目库数据,建设“江苏省银团贷款信息服务平台”,动态发布重大项目融资需求、银行组团意向等信息,破解信息孤岛问题,提升银团筹组和贷后管理效率。探索数字化银团,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智能合约系统,实现银团协议自动执行、数据实时共享。

三是推动银团贷款标准化建设与产品创新。《办法》对牵头行职责、限额管控、二级市场转让、风险分担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但实践层面仍存在操作难点,各家银行在银团协议法律文本磋商上花费的成本明显上升。此外,绿色银团、科创银团等创新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制约规模化推广。因此,可以尝试发展银团标准化产品,联合第三方机构制定绿色、科技等银团认证标准,对符合条件项目简化审批流程,支持发行银团贷款ABS(资产抵押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推动实施细则、合同文本标准化和数据规范建设。 ■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