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馆设计定位!3种空间装修风格案例,低成本做出广式特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0:06 2

摘要:凌晨1点,广州天河区一家名为“巷子深”的粤菜馆里,最后一桌客人结账时特意绕到前台:“老板,你们这‘老广风情’的装修,发朋友圈被问爆了地址!”同一时间,3公里外某网红粤菜馆,服务员正对着空荡荡的等位区发愁——开业时砸50万做的“赛博朋克风”,3个月后连打卡的人都

凌晨1点,广州天河区一家名为“巷子深”的粤菜馆里,最后一桌客人结账时特意绕到前台:“老板,你们这‘老广风情’的装修,发朋友圈被问爆了地址!”同一时间,3公里外某网红粤菜馆,服务员正对着空荡荡的等位区发愁——开业时砸50万做的“赛博朋克风”,3个月后连打卡的人都少了大半。

同样的粤菜,为什么有的店靠设计让客流暴涨,有的却成了“一次性网红”?答案藏在“设计定位”里:它不是简单的风格选择,而是用空间语言告诉顾客“你是谁”“为谁服务”“凭什么被记住”——定位准,低成本也能出爆款;定位错,再贵的装修都是沉没成本。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行业装修成本占初期投入的25%-40%,但设计定位精准的餐厅,3个月内客流稳定率比同类型高60%;反观定位模糊的店,6个月内客单价下降超30%的占比达47%。对老板来说,设计不是烧钱的艺术,而是“用最小的投入,撬动最大的客流和利润”的生意经。

核心逻辑:粤菜的根在街坊,设计要还原“街边大排档的热闹+老茶楼的温情”,用“熟悉感”降低顾客的决策成本(“这家看起来靠谱,进去试试”),同时用“细节感”提升溢价空间(“连碗都是小时候用的,多花10块也值”)。

案例1:广州“惠食佳”的“滨江记忆”
这家开了20年的老店,2023年改造时没拆一砖一瓦,反而把“老广元素”放大:

墙面贴满90年代广州街景老照片,每张桌配一个搪瓷杯,杯底印着“1993年开业”;烧腊档改成透明玻璃房,师傅切烧鹅时故意放慢动作,油滴到铁盘的声音成了“活招牌”;等位区摆着象棋桌和老式收音机,放的是粤语经典金曲。

结果:改造后日均客流从150人涨到280人,其中60%是回头客——顾客说“在这里吃饭像和老朋友叙旧”,愿意为“情绪价值”多付20%的溢价。 更关键的是,改造成本仅12万(主要是老物件收集和墙面翻新),4个月回本。

案例2:香港“兰芳园”的“丝袜奶茶博物馆”
这家70年老茶餐厅,把收银台改成“丝袜奶茶历史展”:墙上挂着创始人1952年拉茶的照片,展柜里摆着初代奶茶壶,连菜单都做成“老报纸”样式。年轻人举着奶茶杯和展品合影,发ins配文“在香港喝到了祖传奶茶”——用“历史感”把普通饮品变成“文化符号”,客单价从35港币涨到55港币,利润提升57%。

低成本技巧

去二手市场淘老家具(搪瓷杯、竹椅、旧风扇),成本比定制低60%;用投影仪播放老街景视频,比贴墙纸更有沉浸感;服务员穿“阿婆风”围裙,用粤语喊“靓仔/靓女,饮茶先啦”,强化人设。

核心逻辑:Z世代不是不喜欢粤菜,而是讨厌“老气横秋”的呈现方式。新派广式美学的关键是:用现代设计语言解构传统元素(比如把满洲窗变成几何图案,把醒狮变成抽象雕塑),让年轻人觉得“粤菜也可以很潮”,同时保留“广式内核”(比如菜品、服务仪式感)。

案例3:上海“唐宫”的“东方极简风”
这家主打粤菜的餐厅,在上海K11店用了“黑金+原木”的配色:

墙面是黑色哑光金属,嵌着金色线条组成的“岭南窗花”;吊灯做成“缩小版骑楼”,暖光透过镂空设计洒在桌上;服务员穿定制的“新中式旗袍”,上菜时用粤语报菜名,但配了英文翻译。

结果:人均消费从180元涨到280元,年轻人占比从40%提升到75%——他们说“在这里吃粤菜像在拍时尚大片”,愿意为“设计感”买单。 更妙的是,改造成本比传统豪华装修低30%(金属线条是定制贴片,不是实心雕刻)。

案例4:东京“广记”的“和风广式”
这家开在银座的粤菜馆,把“广式早茶”和“日式侘寂”结合:

桌面是灰白水泥,配原木色蒸笼架;茶壶是日本急须造型,但壶身刻着广式云纹;服务员穿“改良和服”,用日语说“请用茶”,但茶点是虾饺和叉烧包。

结果:日本顾客说“这是‘最不像粤菜的粤菜馆’,但很好吃”,复购率达65%;中国游客说“在东京吃到这么有设计感的粤菜,必须发朋友圈”——用“文化混搭”突破地域限制,客单价稳定在8000日元(约400元人民币),利润是普通粤菜馆的2倍。

低成本技巧

用“材质混搭”代替昂贵装饰(比如水泥墙+金属线条,比全大理石便宜50%);把传统图案抽象化(比如把醒狮简化成几何图形,打印成墙贴);用灯光制造氛围(比如用暖光打亮菜品,冷光打背景,成本低但效果好)。三、风格定位3:社区轻粤菜——用“小而美”切入细分市场,让“家常味”变成“刚需”

核心逻辑:不是所有粤菜馆都要做“大而全”,社区轻粤菜的核心是:聚焦“一人食”“家庭小聚”场景,用“小空间+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用“亲切感”绑定周边居民,让“吃粤菜”变成“像买杯咖啡一样日常”。

案例5:深圳“小炳胜”的“社区食堂模式”
这家开在住宅区的店,只有80平米,但设计了“3人桌+吧台+外卖窗口”的组合:

墙面是可擦写的黑板,每天更新“阿婆靓汤配方”(比如“今日汤:玉米马蹄排骨汤,加3粒红枣更甜”);菜单只有20道菜,但标着“街坊价”(比如白切鸡28元/份,比大店便宜40%);等位时送“广式糖水试吃装”(红豆沙、绿豆沙),转化率提升30%。

结果:日均客流120人,其中70%是周边居民——他们说“这里像家里的厨房,不知道吃什么时就来”,复购率达85%。 更关键的是,由于面积小、菜单精,食材损耗率比大店低25%,净利润率达18%(行业平均12%)。

案例6:新加坡“广源号”的“广式快闪店”
这家开在商场B1层的店,用“档口+桌位”的模式卖粤式简餐:

档口是透明厨房,现做肠粉、云吞面,顾客能看到师傅拉面、倒酱汁;桌位只有10个,但配了充电口和挂钩,适合上班族快速用餐;包装袋印着“广式味道,3分钟搞定”,外卖占比达60%。

结果:单店月营收超20万新币(约100万人民币),坪效是传统粤菜馆的3倍——用“快闪店思维”做社区餐饮,把“粤菜”变成“高频刚需”。

低成本技巧

用“模块化家具”节省空间(比如可折叠桌椅,午市晚市切换);菜单聚焦“高毛利单品”(比如烧腊、炖汤,食材利用率高);用“社区运营”绑定顾客(比如建业主群,每周发优惠券,组织“阿婆靓汤品鉴会”)。

当年轻人用“颜值”筛选餐厅,当社区居民用“便利”决定去留,当运营成本用“效率”挤压利润——粤菜馆的设计定位,早已不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的生存法则。

记住:老广烟火气靠“熟悉感”降决策成本,新派广式美学靠“设计感”提溢价空间,社区轻粤菜靠“效率感”绑刚需客群——定位准,低成本也能出爆款;定位错,再贵的装修都是浪费。

来源:花万里餐饮品牌策划设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