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西著名侨乡容县的大街小巷,只要提起生意上的难题,总会有人说:“找侨乡检哥试试!” 这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 “生意人救星” 的检哥,他有着多重身份 —— 马来西亚侨眷、共产党员、容县政协委员,还是容县网络协会秘书长、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而他最被人熟知的,是那化
在广西著名侨乡容县的大街小巷,只要提起生意上的难题,总会有人说:“找侨乡检哥试试!” 这个被当地人亲切称为 “生意人救星” 的检哥,他有着多重身份 —— 马来西亚侨眷、共产党员、容县政协委员,还是容县网络协会秘书长、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而他最被人熟知的,是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营销智慧,让陷入困境的企业(店铺)重焕生机!。
赤子初心:在乡音里扎根
黎检的祖辈早年远渡马来西亚谋生,虽身在异国,却始终牵挂着故土容县。从小听着长辈讲述南洋创业者的故事。对侨乡这片土地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几年前他辞去公职到马来西亚创业,在东南亚一带他接受了许多国际营销新理念,后来,他毅然回到容县,带着侨眷特有的开阔视野,也带着一份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容县的好山好水,生意人也肯吃苦,但很多好产品就愁‘走不出去’,愁‘没人知道’。” 黎检常常走街串巷,和商铺店主拉家常,听他们吐槽经营中的难处。他发现,许多企业并非产品不好,而是缺思路、缺方法,不懂如何在新时代的市场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份观察,成了他后来投身企业营销策划的初心:“我想让家乡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到,让乡亲们的日子更红火。”
作为县政协委员,他把实践调研中发现的企业困境写成提案,为当地营商环境优化建言献策;作为网络协会秘书长,他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传统企业触网转型;而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身份,则让他更懂如何用故事打动人心——这些身份交织在一起,成了他助力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点石成金:让 “好产品” 遇见 “对市场”
“做生意就像写文章,得有主题、有亮点,还要懂读者心思。”黎检常把营销比作创作,而他的 “作品”,就是一个个在困境中重新站立的企业。
某山泉水有限公司曾一度面临 “酒香也怕巷子深” 的困境。优质的山泉水因缺乏品牌辨识度,在市场上始终打不开局面。黎检接手后,没有急着做推广,而是先带着团队钻进大山,记录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挖掘 “大山馈赠” 的天然故事。他提出独特的品牌理念,策划了系列短视频,邀请当地村民、消费者实地探访水源地,用镜头展现泉水从深山岩层到瓶装的全过程。同时,他利用网络协会资源,联动本地生活平台推出 “订水送山货” 活动,让 “喝健康水,助农增收” 的概念深入人心。不到半年,这个水厂的订水量翻了三倍,成了容县人家喻户晓的本土品牌。
而对于容县某知名水果店,黎检则开出了另一剂 “良方”。当时连锁店正面临扩张瓶颈,门店客流增长乏力。他调研后发现,问题出在 “同质化竞争” 上。“水果新鲜是基础,但顾客为什么非要来你家买?” 黎检提出 “鲜果 + 文化 + 服务” 的升级方案:打造 “时令鲜果节”,每月主推一款本地特色水果,搭配果农故事展播;在门店设置 “鲜果试吃区” 和 “水果知识角”,让顾客买得明白、吃得放心;还开发了 “水果礼盒定制” 服务,结合侨乡文化设计包装,让水果成为传递心意的 “伴手礼”。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这个连锁店不仅客流大增,客单价也显著提升,从本地水果店一跃成为 “有温度的水果品牌”。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是濒临倒闭的小餐馆,还是缺乏方向的土特产店,只要经黎检 “把脉问诊”,总能找到独特的突破口。他不搞花哨的噱头,只做精准的定位:“营销不是凭空造概念,而是把企业的‘好’挖出来,再用市场听得懂的语言讲出去。”
乡邻口中的 “救星”: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如今的黎检,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有来请教问题的商户,有寻求合作的企业,还有专程来道谢的。“检哥,要不是你,我的店早就关门了!” 一位曾经的餐馆老板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感激。
作为侨眷,他带着国际的眼光反哺家乡;作为党员,他用实干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政协委员,他在履职中架起政企沟通的桥梁。黎检的故事,是新时代侨乡儿女扎根故土、奉献家乡的缩影,也是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用智慧和担当书写的 “民生答卷”。
在容县的发展蓝图上,黎检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说:“只要家乡的企业还需要我,只要乡亲们还盼着日子更甜,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这份朴素的承诺,正让更多容县的 “好产品” 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侨乡大地的烟火气里,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者 董静
来源:闲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