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新时代,云南正以“3815”战略为笔,在云岭大地勾勒出绿色能源跃升、数字经济腾飞、开放通道贯通的发展新图景。作为与时代同频的高校学子,当以网络为翼、以责任为魂、以行动为根,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书写青春答卷,让世界透过云端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新时代,云南正以“3815”战略为笔,在云岭大地勾勒出绿色能源跃升、数字经济腾飞、开放通道贯通的发展新图景。作为与时代同频的高校学子,当以网络为翼、以责任为魂、以行动为根,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书写青春答卷,让世界透过云端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云南。
一、云端窗口:让世界看见七彩云南的立体画卷
打开抖音#云南印象话题,320亿次播放量背后,是年轻创作者用镜头重构的云岭叙事。昆明理工大学团队通过VR技术复原的茶马古道,让网友在方寸屏幕间体验“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回响;云南民族大学学子用非遗扎染工艺制作的数字藏品,使传统纹样在区块链上获得永生;大理大学“洱海守护者”账号持续五年直播水质变化,用382条视频见证从Ⅲ类到Ⅱ类水的生态蝶变。
这些实践印证着:当青年以专业视角解构乡土,网络便成为文化输出的放大器。我们既要展现中老铁路跨境列车穿越雨林的震撼长卷,也要定格独龙江畔5G基站建成时老人第一通视频电话的温情瞬间;既要传播新能源风电场与苍山雪线共舞的工业美学,也要记录咖啡庄园“90后新农人”用直播打开国际市场的创新故事。正如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成的新闻被制作成双语科普视频,在TikTok获得百万级曝光,技术赋能让云南故事更具传播穿透力。
二、责任基因:在数字空间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血脉
80年前,西南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战火中守护文脉;今日云岭青年正用"代码重构历史"的智慧延续精神图谱。云南大学“数字红旅”项目组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将扎西会议会址等28处红色遗址进行1:1数字化复原,打造出可沉浸式体验的"云上长征路";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滇中抗战记忆"小程序,通过AI语音导览让烈士家书跨越时空引发情感共鸣。
这些创新实践揭示:网络空间的责任感,源自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当00后学子将滇西抗战史转化为互动剧本杀,当工科团队用游戏引擎重建滇缅公路,我们正在构建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新范式。
三、知行合一:在数字中国建设中书写青春代码
在云南大学信息学院实验室,博士生团队研发的“云岭生物多样性AI识别系统”,已累计识别动植物物种3.2万次,为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云南农业大学“云农智耕”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让高原特色农业实现“一张屏管万亩田”;楚雄师范学院“非遗数字基因库”项目,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
这些案例印证着:网络正能量源于现实行动的坚实支撑。当计算机专业学子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智慧边防系统,当外语学院团队通过跨境电商帮助非遗手工艺品走向37个国家,当建筑学院利用BIM技术助力传统村落保护,我们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正如中老铁路跨境物流大数据平台由青年工程师主导开发,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正需要这样的青春力量。
四、向阳而生:在数字浪潮中锚定青春坐标
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西南联大到“数字云南”,云岭大地始终涌动着知识报国的热血。今天的我们,既要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更要担当技术创新的实践者、文化传承的创新者、社会服务的奉献者。当我们的抖音账号成为展示云南生态文明的窗口,当开发的算法模型助力乡村振兴,当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引发情感共鸣,便真正实现了从“指尖行动”到“心间责任”的升华。
让我们以网为翼,在数字蓝海中破浪前行;以责为帆,让青春航船始终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以行为桨,在云岭大地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篇。当每个校园网民都成为七彩云南的“数字代言人”,我们必将共同绘就网络强国建设的云岭新画卷,让青春在强国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供稿: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外语学院 顾乾芳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西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