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底的江南水乡,暑气未消,清甜的草木香已在甪直镇的水田间悄然弥漫。圆盘状的绿叶铺满水面,点缀着紫色花朵,鲜嫩的鸡头米在水中静静生长,等待着采撷的时刻。
八月底的江南水乡,暑气未消,清甜的草木香已在甪直镇的水田间悄然弥漫。圆盘状的绿叶铺满水面,点缀着紫色花朵,鲜嫩的鸡头米在水中静静生长,等待着采撷的时刻。
此时,采摘上岸的鸡头米正源源不断地从甪直的水田运送到苏州的各大超市,并利用各大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天气对鸡头米的生长而言是格外“关照”的,既没遇上连续高温炙烤,也没遭强台风打扰,长势一直较好。而作为苏州鸡头米核心产区之一的甪直,这个千年古镇又迎来了它的丰收季。
鸡头米不仅是苏州季节更迭的信号,更是解读甪直古镇的一把钥匙。当鸡头米的清香再次弥漫甪直水乡,这座千年古镇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非遗技艺如何焕发新生?经济产业又有哪些新动向?在这个被费孝通先生赞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的地方,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创新共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在走上“甪直特色”的振兴之路。
撰文/邱如明
审校/肖润泽古镇:枕水而居的千年画卷
甪直镇古称“甫里”,又名“六直”,位于苏州市东南部,背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澄湖水域33平方公里,古镇1.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约6000年前,此地已有先民繁衍。而古镇史载2500多年,兴起于春秋,延续至两汉,繁荣于魏晋。宋元时期古镇初具规模,明代更是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逾万户。
水网密布的甪直,桥梁自然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古镇碧水环绕,河道纵横,桥桥相望。历史上曾拥有宋元明清历代古桥72座半,现保留完好的有40多座,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博物馆”。
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甪直“三步跨两桥”的双桥风景,并且其“双桥”胜景不止一处,有一方一圆的和丰桥与环玉桥、一高一低的三元桥与万安桥、一宽一窄的南昌桥与永福桥,它们拥有着各自的风姿和韵味,彰显了匠心匠艺,可谓别具一格。
甪直古镇自建立以来,镇区逐步形成一河两街的格局,桥梁纵横,街巷幽深狭窄,两旁店铺林立。古镇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保圣寺始建于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由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其设计之巧妙、塑艺之精湛,堪称“江南莫高窟”。
古镇很有名的万盛米行位于古镇南市街,是一家老字号店铺,始建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该行规模宏大,有存储粮食的廒间近百间,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万盛米行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多收三五斗》的创作背景,该文后被选进中学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名闻海内外。
水乡美景 摄影:罗明中
近年来,甪直镇在保护古镇风貌的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甫南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带领全体村民持续发力,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甪直镇甫南村东南角旁,一个宜乐宜游的生态公园书写着乡村治理的小故事。村委会决定将其改造成生态公园,但由于搬菜地、迁祖坟牵扯一家一族利益,一时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为根本解决环境治理难题,“法律明白人”陶军通过摸排家底、普法教育、纠纷化解、因势利导的“走—宣—调—治”四步法,成功推动了公园的建设。历经耕耘,如今公园成了周边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江湾村以“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村原本分散种植的8种水生蔬菜盘活成“水八仙”产业,让这个典型的农业村声名远播。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国家示范社,2020年晋升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江湾村荣获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誉。
非遗:水乡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苏州的许多官方或民间文艺活动上,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身穿蓝染土布传统服饰的队列手持一个带有彩色流苏、叮当作响“棒子”的队列,跳着灵动的舞蹈。艺人多是本地女子,她们手中的花棍上下翻飞,如游龙戏凤。铜钱声声,时急时缓,急时如骤雨打荷,缓时似清风拂柳。这个节目里,藏着两项非遗,可都跟甪直有关系呢。
舞蹈名叫“打连厢”,亦名“打莲厢”“金钱棍”,原是乞巧之艺,后来渐渐演变为节庆时的表演。舞者手持长约三尺的竹竿,竿身镂空,内嵌铜钱,两端系以红绿绸缎。舞时,以棍击打肩、臂、腰、腿诸处,铜钱相撞,铮铮作响,节奏明快,很是动听。舞姿则刚柔并济,既有北方秧歌的粗犷,又兼江南丝竹的婉约。
而甪直与此艺的缘分,可谓深矣。甪直是打连厢的发源地之一,并有独具一格的“甪直派”。观甪直打连厢,其动作更为柔美,节奏更富变化,仿佛连每一声敲击都带着水波的韵律。
打连厢女子身上穿的服饰,亦是甪直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甪直水乡妇女服饰”,2005年列入首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由包头、拼接衫、拼裆裤、肚兜、襡裙、襡腰、卷膀、百衲绣花鞋等构件组成,已在甪直地区传承了千年,凝聚着甪直劳动妇女的勤劳智慧和节俭美德,也展现了浓郁的甪直水乡风情。
不久前(8月9日),“舞动连厢・活力水乡”2025年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展演暨甪直连厢舞表演大赛(决赛),在甪直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圆满举办。她们以一身水乡妇女服饰和一根连厢棒,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该项赛事每年一届,已成为甪直镇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在甪直,打连厢不只是表演,妇女服饰不只是展示,而是水乡人生活的一部分。每逢佳节喜庆,必有打连厢助兴;即便是平常日子,也能在某个巷口看见老人教孩子舞弄花棍,将那古老的节奏一代代传下去。
鸡头米:水中极物,舌尖明珠
鸡头米,学名芡实,是江南水乡“水八仙”中的佼佼者,也是甪直水乡的特色农产品。鸡头米在苏州已有500年的种植历史,长期以来已成为传统的营养保健佳品。
每年的7月底至10月上旬,是鸡头米的收获季节。在吴中区甪直镇的水八仙生态文化园内,铺满水面的圆盘状绿叶中,点缀着紫色花朵,不少花朵已经化为今年头一拨鸡头米蒲头,正进入最后的生长冲刺期。
水八仙生态文化园所在的澄湖农业园,是苏州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水生蔬菜基地之一,也是苏州地产鸡头米的主要生产区。为了避高温,园区里的农户们调整了作息,清晨4、5点下田,趁着气温尚未攀升,尽快完成施肥、换水等工作,到早上8时许太阳渐烈时收工。
目前,吴中区鸡头米种植面积共8000多亩,主要在甪直镇,今年预计产量400吨。2017年9月,吴中鸡头米被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近年来,甪直镇积极发展“水八仙”产业,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近年来更积极推动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农业非遗名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销售新模式,引导一批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将特色农产品直播销售平台开设到田间地头,有力提升了澄湖“水八仙”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当盛夏的晨雾中传来芡农们采收鸡头米的轻语,那颗被誉为“水中人参”的江南珍馐,正带着澄湖的清甜,现身餐桌。鸡头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也是江南水乡的千年时光与文化积淀,它的身上不仅承载着千年水乡的农耕智慧,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方式,演绎着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三重奏。
南京、苏州商务合作热线:18705322186
来源:凤凰网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