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静脉临时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治疗能否顺利进行。临时导管血流不畅是临床最常见的问题,但其处理绝非简单的“推一推、拉一拉”。它要求专科护士深刻理解其背后的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原理,并基于严密的临床思维做出精准决策。
股静脉临时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治疗能否顺利进行。临时导管血流不畅是临床最常见的问题,但其处理绝非简单的“推一推、拉一拉”。它要求专科护士深刻理解其背后的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原理,并基于严密的临床思维做出精准决策。
本文旨在为血透专科护士提供一套系统化、深度的调管技巧培训方案,将操作从“经验”提升为“科学”。
第一部分:深度理解:为何会血流不畅?
调管的前提是精准评估,而评估源于对原因的深刻理解。
1. 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最常见原因)
贴壁(Abution):导管尖端吸孔与静脉壁紧密接触。这是动脉腔引血不畅的最常见原因。股静脉相对粗大,但患者体位变动、血管塌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贴壁。
深度不当:置入过深,尖端可能顶在对侧血管壁(髂静脉或下腔静脉)或进入分支血管;置入过浅,则可能在血管内“游离”而不易固定,易随血流飘动导致贴壁。
尖端异位:导管尖端未位于下腔静脉内,而是误入腰静脉、生殖静脉等分支。
2. 血栓形成
管腔内血栓:因封管不当、血回流等原因,在导管动、静脉腔内形成血凝块,部分或完全堵塞管腔。
纤维蛋白鞘(Fibrin Sheath):一种包裹在导管外表面的鞘状物,其开口恰好覆盖导管侧孔,如同给导管“穿上了一件雨衣”,抽吸时关闭,推注时打开,表现为典型的“推注通畅、回抽困难”。
附壁血栓:导管尖端周围形成的血栓。
3. 患者因素
低血容量/低血压:血管充盈不足,血管壁塌陷易吸附导管。
血管痉挛。
腹腔内压增高:如便秘、腹水、肥胖等,可能压迫髂静脉或下腔静脉,影响回流。
4. 机械性因素:管路扭结、开关未打开等。
【透析血流量不足原因分析】
【导管血栓、血流量不足的危害】
第二部分:调管前准备:无菌原则与系统评估
培训要点1:建立无菌屏障
任何触及导管体的操作都必须遵循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操作前:洗手、戴无菌手套、戴口罩、铺无菌治疗巾。对导管皮肤接口处及暴露部分进行严格、规范的消毒(建议使用氯己定酒精溶液,待干),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培训要点2:系统性评估流程
在触碰导管前,必须完成以下评估,形成初步诊断:
1. 问:询问患者体位是否舒适,有无便秘、腹痛等不适。
2. 看:检查体外导管长度有无变化,管路有无扭曲、夹闭,贴膜下有无渗血渗液。
3. 测:复测血压情况,评估患者整体血流动力学状态。
4. 评: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排除明显的低血压和血容量不足。
5. 试:用两个20mL注射器分别轻柔回抽动、静脉管腔,感受阻力,观察回血颜色和血量。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回抽手感(空筒感、阻力感)和回血情况初步判断是贴壁还是血栓。
满足6s血流通畅实验,且反复测试后即可固定死体外导管后再进行抽吸,同样满足通畅实验后即可继续上机。
调管过程中,如有低分子抗凝剂的可暂时进行体外密闭式巡管,以免凝血堵管;如果没有抗凝剂或采用体外抗凝的,务必进行生理盐水回输血液,以免调管过程中凝血失血。
第三部分:精进调管技巧:阶梯式策略与细节把控
遵循“从无创到有创,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原则。
Level 1:无创操作(首选)
技巧一:改变患者体位
操作:嘱患者轻微转动髋部,或轻微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置管侧下肢。
原理:通过改变局部解剖关系,使贴壁的导管尖端脱离血管壁。
细节:动作轻柔缓慢,逐一尝试不同角度,同时助手持续尝试回抽动脉腔,一旦回血顺畅立即固定该体位。
Level 2:核心调管技巧
技巧二:导管旋转法
操作:在无菌操作下,用手固定导管皮肤缝合处,另一只手捏住导管翼,顺时针或逆时针缓慢旋转导管90-180度。
原理:改变导管侧孔的方向,使其离开贴附的血管壁。
细节:旋转后等待5-10秒,再尝试回抽。可双向尝试。避免连续快速旋转,以免导管扭曲。
技巧三:深度回撤法(最有效的方法)
操作:1. 记录导管当前体外长度。2. 解除固定,缓慢、平稳地将导管回撤0.5-1.0 cm。3. 立即尝试回抽动脉腔。4. 成功后,重新测量并记录新的体外长度,妥善固定。
原理:直接解决因置入过深导致的尖端顶壁问题。
细节:严禁将导管向体内推送!回撤长度通常不超过2cm,以免导管滑脱。必须准确记录,为后续护理和医生处理提供依据。
技巧四:盐水脉冲推注法
操作:在尝试回抽有阻力时,用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严禁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快速、脉冲式推注动脉腔。
原理:脉冲液流产生的涡流和压力可以:1. 使贴壁的导管浮起。2. 冲开管腔口微小的血栓或打破纤维蛋白鞘的“活瓣”效应。
细节:黄金法则:推注前必先回抽!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方可推注。感受推注阻力,若阻力突然减小变为通畅,往往是成功的标志。
第四部分:调管失败后的高级决策与溶栓应用
如果经上述阶梯调管仍无效,需启动高级方案。
1. 判断血栓形成:表现为双腔或单腔完全堵塞,回抽无血。
2. 尿激酶溶栓术:操作:根据导管容积,配制相应浓度的尿激酶溶液(如:5万U/mL)。用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入堵塞管腔,充满管腔即可,避免过量。保留30-60分钟。原理:尿激酶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细节:严格执行负压抽吸-注药-保留或“灌浆”法。保留期间,可每15分钟轻轻转动一下导管接口,使药液与血栓充分接触。时间到后,负压回抽,将药液和溶解的血栓抽出。严禁将混合物推入体内!
3. 寻求帮助:若溶栓无效,应立即汇报医生,申请影像学检查(如X光平片定位导管位置)或介入处理。
第五部分:培训考核与模拟演练
为确保护士真正掌握,培训需包含:
1. 理论考核:涵盖解剖、并发症、应急预案。
2. 模拟操作站(OSCE):站1:利用血管模型,准确完成无菌下的调管操作。站2:给出模拟病例(如:动脉压-200mmHg,静脉压正常,回抽动脉无血),要求学员口述评估思路和操作流程。站3:模拟溶栓操作,考核配药浓度、注射手法和注意事项。
3. 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极致”优化与感染控制培训:各类长期导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难治性血流不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beyond 调管:体位、影像、溶栓策略选择);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集束化预防策略(bundle)的落地与审计;导管出口感染的分级处理与敷料选择策略。形式:问题导向学习(PBL)、循证护理文献评阅、QC小组项目实践。
4. 临床带教与考核:在资深护士指导下,于临床完成数例实际操作,并由导师评估签字。
处理股静脉导管血流不畅,是血透专科护士技术能力与临床思维的双重体现。它要求我们不仅是操作者,更是评估者和决策者。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将每一步操作都建立在解剖生理和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我们守护的“生命线”持续畅通,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透析治疗。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