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脂分布更能预测心血管衰老,欧洲心脏杂志研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23:48 2

摘要:研究者指出,常用的衡量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BMI)远不如体脂分布能准确预测心血管衰老风险。即使BMI相同,不同人因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等分布差异,心血管衰老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心血管衰老是指心脏和血管生理储备功能逐渐下降的过程,受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肥胖被认为与心血管早衰密切相关。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揭示,体脂分布更能预测心血管衰老,且有显著性别差异。

研究者指出,常用的衡量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BMI)远不如体脂分布能准确预测心血管衰老风险。即使BMI相同,不同人因内脏脂肪、皮下脂肪等分布差异,心血管衰老速度可能截然不同。

研究者创新性地结合机器学习与多模态医学成像技术,构建了一套精准评估心血管衰老的方法。利用CatBoost机器学习算法,基于126项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指标(包括血管功能、心脏运动、心肌纤维化等),为21241名40~69岁参与者计算“心血管年龄”,并通过“心血管年龄差”(预测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衡量衰老速度,差值为正则意味着心血管“早衰”。

通过全身磁共振成像(MRI)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精准测量参与者的内脏脂肪体积、腹部皮下脂肪体积、肌肉脂肪浸润率、肝脏脂肪分数、Android型脂肪(苹果形身材)和Gynoid型脂肪(梨形身材)等关键体脂指标。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验证体脂分布与心血管衰老的因果关联,发现体脂分布与心血管衰老相关,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无论男女,内脏脂肪体积、肌肉脂肪浸润率和肝脏脂肪分数均是心血管衰老的最强预测因素。

而腹部皮下脂肪体积和Android型脂肪仅与男性心血管衰老加速相关,女性中未观察到这一关联。

Gynoid型脂肪对女性心血管衰老具有显著延缓作用,尤其是绝经前女性。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Gynoid型脂肪量越高,女性心血管年龄差越小,而这一保护效应在绝经后女性中明显减弱。

研究还分析了运动对体脂与心血管衰老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体脂较高但运动量大人群的心血管年龄差(0.58)显著低于体脂高且运动量小人群(0.99),证实运动能部分缓解肥胖对心血管的负面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运动量大的肥胖人群中,内脏脂肪仍然是心血管衰老的显著风险因素。

研究者强调,运动很重要,但不能完全抵消不良体脂分布的风险。精准调控体脂分布,才是延缓心血管衰老的核心。

研究还揭示了BMI的局限性。在超重女性中,有31%的人全身脂肪量实际处于正常范围;而在超重男性中,11%脂肪量正常,23%则已达到肥胖水平。这意味着BMI可能高估女性肥胖风险、误判男性真实体脂状况。

研究者表示,全身MRI或DXA等体脂成像技术有望成为临床评估心血管衰老风险的重要工具。

研究者还提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等药物已被证实能显著减少内脏脂肪和肝脏脂肪,未来或可用于延缓心血管衰老,即使是非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受益。绝经后女性补充雌激素或可通过维持Gynoid型脂肪的保护作用,减缓心血管衰老,但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IL-11、mTOR等与体脂相关的炎症和代谢通路,开发新型抑制剂,或能从机制上改善脂肪组织功能,延缓心血管衰老。

来源:Sex-specific body fat distribution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ageing. Eur Heart J. 2025 Aug 22:ehaf553.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