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秋风未至,朋友圈却已提前迎来了中秋的气息,一张张鎏金月饼海报纷至沓来,宣告着月饼季的悄然开启。然而,对于酒店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份提前到来的节日氛围却夹杂着几分无奈与苦涩。
随着秋风未至,朋友圈却已提前迎来了中秋的气息,一张张鎏金月饼海报纷至沓来,宣告着月饼季的悄然开启。然而,对于酒店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份提前到来的节日氛围却夹杂着几分无奈与苦涩。
一位酒店行业的老友调侃道:“中秋劫又来了。”在酒店业,全员参与月饼销售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从销售、前厅到客房,乃至保安、保洁,无一不被卷入这场月饼大战。月饼,这个看似甜蜜的商机,实则成了员工肩头的重担。
对酒店而言,月饼生意无疑是块肥肉,毛利率高达70%以上,令人垂涎。但对员工来说,这却成了难以甩脱的烫手山芋。今年,酒店业的营收焦虑与人力短缺问题交织,使得这份压力比往年更为沉重。
暑期的营销硝烟尚未散去,月饼的KPI已如泰山压顶。北京一家四星级酒店的朋友透露,上个月酒店下达的任务表在员工群里炸开了锅:销售部每人120盒,前厅部60盒,客房部40盒,就连月薪4500元的保安、保洁也需承担10至15盒的销售任务。人力资源部更是放出狠话,完不成任务将按差价扣工资。
客房部的张阿姨无奈地向朋友吐槽,她每月工资才4200元,扣完月饼钱连房租都不够。在群里提出异议后,第二天就被主管约谈,要求以大局为重。更为严苛的考核还包括每天必须发布3条月饼文案至朋友圈,并截图报备;给客人办理入住时未提及月饼将被罚款50元;甚至员工聚餐时,也得“自愿”购买月饼作为伴手礼,部门经理最少需购买3盒。
杭州某酒店的前台员工小B表示,现在客人见到她的第一句话不再是“您好”,而是“别跟我说月饼”。一次,一位常客在办理入住时看到她手中的月饼宣传册,直接表示“再推我就换酒店”,这让她再也不敢主动开口推销。“我们是服务行业,不是传销组织!客人来住店是为了享受舒适,而不是被推销。”
酒店员工对于卖月饼的苦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深有体会。在酒店餐饮部工作了8年的李姐,提起每年中秋都忍不住红了眼眶。今年她的任务是80盒,为了完成任务,她几乎求遍了所有能求的人。最后,剩下的月饼只能在闲鱼上贱卖。“这哪是卖月饼?简直是拿自己的积蓄贴补酒店的业绩。”
相比李姐,新入职的保安老刘更为艰难。月薪4500元的他被摊派了10盒238元的月饼。“老家亲戚觉得两百多买一盒月饼是疯了,根本没人买。我当保安是为了安稳,不是来当销售的。早知道要卖月饼,我当初就不来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离职也无法逃脱月饼的纠缠。南京某酒店的前员工小王上个月突然收到前领导的微信,要求他结清去年剩余的5盒月饼尾款,要么补钱,要么卖完,否则不予开具离职证明。“我都离职半年了,还被月饼缠上!”小王气愤不已,将聊天记录发给前同事,对方却回复:“正常,去年有个同事临近中秋离职,还被要求买完剩下的30盒月饼才让走。”
为了完成任务,酒店员工们各出奇招,背后却满是委屈。有人在小区门口摆地摊,被城管追赶,回来后还被主管责骂;有人给企业客户送试吃,在人家公司楼下苦等数小时,最终却换来一句“你别再来了,我真不需要”;还有人暗自补贴,客人住一晚加100元送一盒月饼,自己悄悄补上50元差价,以尽量减少损失。
酒店与月饼的绑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卖货关系。从1980年代广州白天鹅宾馆推出首款广式月饼礼盒开始,酒店做月饼的历史已长达40年,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酒店行业的生存刚需。月饼不仅是利润奶牛,更是品牌传播的隐形价值所在。月饼礼盒成为酒店的移动广告,每一次赠送都是一次品牌曝光的机会。
然而,随着消费者对节日经济逐渐脱敏,传统的节日营销策略在酒店市场逐渐失灵。酒店业开始反思对节日经济的过度依赖,并尝试寻找新的出路。有的酒店开始深耕线上渠道,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扩大月饼销量;有的酒店则选择放弃月饼KPI,转而推出更具中秋意境和团圆意味的活动,如中秋夜宴、手作体验等,以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
希望有一天,酒店的中秋能真正成为员工的团圆节,而非沉重的“中秋劫”。毕竟,中秋的意义在于团圆,而非负担。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