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一场“AI+教育”的革新正在进行。小飞8的央馆课程上,学生正与AI进行一场“思维对决”——在编程与合作中感受智能小助理的魅力;未来派V的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AI生成和模型搭建,探索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国际化融合高中部的
在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一场“AI+教育”的革新正在进行。小飞8的央馆课程上,学生正与AI进行一场“思维对决”——在编程与合作中感受智能小助理的魅力;未来派V的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AI生成和模型搭建,探索工程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国际化融合高中部的课堂上,学生与ChatGPT进行多轮问答,理解其如何生成文本、解答数学题或解释科学概念。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所由哈佛精英海归校长黄翔领衔创办的学校,将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将各科知识点融入信息技术课堂,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覆盖,培养既能驾驭AI、又能独立思考的全球化人才。
课堂重构:AI让知识“活”起来
学生:“宾果,什么是机器人?”
AI:“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执行复杂任务的机械装置,他们可以自动工作或者远程控制。”
学生:“宾果,帮我听一听,我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
AI:“好的, 我们开始练习第一单元。”
这是3月12日上午,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初一E班一堂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与AI教学助理“宾果”之间的一段对话。
在陈旗堂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小飞机器人”和平板电脑,合作编写程序,打造出自己的智能小助理,并兴奋地展示其功能。在随后开展的未来派V综合实践课上,学生们更是将传统舞狮文化与AI技术结合,了解舞狮小鼓手模型的结构组成,创造出能击鼓的舞狮小鼓手,让知识在课堂上“活”了起来。课堂气氛活泼有序,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堂课的特色在于将传统文化与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旨在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知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陈旗堂老师告诉记者,该课程每周开设两节,依托机器人开发平台与AIoT硬件,以“课程体系-智能工具-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构建完整的认知闭环,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AI教育体验。
在该校初二1班的教室里,生物老师梁慧婷正给学生讲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内容,她利用科大讯飞畅言智慧课堂平台和星火教师助手,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趣味性。随堂练习环节,同学们在平板上作答,老师可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老师还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程度。
跨学科实践: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课程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有效实施。据介绍,弘科未来学校构建了高密无线WIFI6网络环境,展望未来,弘科未来学校计划从小学到高中全面普及平板智慧课堂,通过AI互动教学工具、动态学情分析等功能,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让技术赋能每一节课堂。学校还联合高校、科技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实项目,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校则开设AI进阶选修课,涵盖人机交互设计、智能算法实践、机器人开发等前沿领域,配套个性化指导,助力学生从兴趣向专长跨越。学校定期举办人工智能科技节、作品展、冬夏令营等活动,鼓励学生展示AI项目成果。
为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AI融合教学,弘科未来学校还鼓励老师们将AI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实践,为自身专业发展注入“数智动能”。学校还特别设计了“生成式AI赋能工程”,组建了由5名AI专家构成的核心团队,实施每月10节的沉浸式培训课程。每节课都是25分钟工作坊与20分钟实景演练的有机融合:从用Midjourney生成教学视觉素材,到通过ChatGPT设计分层评估方案;从运用DeepSeek分析学生认知光谱,到借助Gradescope实现智能诊断。
该校校长黄翔表示,学校的核心价值在于以AI为杠杆,撬动教育的本质回归——既拥抱全球技术浪潮,又守护文化根脉。
“我希望弘科的学生不仅能考上全球顶尖名校,不仅要成为AI时代的主人,更要成为技术向善的守护者。”黄翔说道。
师生体验:AI正不断拓展教育的可能性
相比传统课堂,学生们对融入AI元素的课堂有着怎样的感受?
初一E班的陈慧漩同学告诉记者,这个学期他们已经上了五六次人工智能课,是同学们最期待的课程之一。“课堂非常有趣,它让知识变得更生动多样,我不仅了解了机器人的构造,还探究了它的运作原理。”
初二3班的王随唐表示:“AI还能批改作业,不仅标注错误的地方,还会关联教材的对应知识点。”
其他同学也争相分享他们的感受:“能实时巩固知识,让我能触类旁通”“它能迅速整理我做错的题目,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没来得及消化的知识点,课后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老师们也体验到AI技术带来的便捷。他们纷纷表示,借助大模型技术和AI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备课任务。教学中通过使用AI技术,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表达和描述能力,还激发了创意潜能。“互动的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和趣味性,学习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互动、探索和乐趣的创意之旅。” 同时,AI技术在学生评语、班会设计、家访沟通中为教学工作赋能,使教学管理更智能高效。
AI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投入更多时间来掌握新工具和方法。”该校老师王燕表示,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会抑制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利用AI技术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AI学习。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