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人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透露,她胃里已切除8个息肉,还有很多小的息肉没切。这段视频内容不但引发了网友对“胃息肉”的讨论,也让“别让胃息肉熬成大问题”话题登上8月26日的微博热搜。
艺人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透露,她胃里已切除8个息肉,还有很多小的息肉没切。这段视频内容不但引发了网友对“胃息肉”的讨论,也让“别让胃息肉熬成大问题”话题登上8月26日的微博热搜。
李雪琴透露自己胃里切了8个息肉。来源:综艺节目截图。
8月2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组织,看起来像“小疙瘩”,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发现。
从数量上看,胃息肉既可能单独出现单发,也可能像新闻中的李雪琴一样,多枚同时存在,甚至达到十几至几十枚,这类情况在临床上常被称为散发性胃息肉。刘思德表示,偏爱食用玉米、红薯、芋头这类粗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多发性息肉。除此之外,以下几种因素也与胃息肉的产生有关:首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会引起胃黏膜炎症,刺激息肉形成;其次,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经常食用热烫、盐渍、腌制等刺激性食物,以及三餐不规律,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息肉发病风险;再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等疾病会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导致息肉产生;最后,如果家族中有胃息肉患者,出现遗传性胃息肉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就医学分类而言,胃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刘思德说,70%~90%的胃息肉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常发生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的基础上,癌变风险较低,多数国家指南推荐息肉直径大于0.5厘米时切除。胃底腺息肉可能和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有关,癌变率不到1%,直径大于等于1厘米的情况下建议切除。腺瘤性息肉占比虽小,却被公认为高危癌前病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类型。瘤体大于2厘米、伴异型增生或表现为绒毛状腺瘤时恶变率尤其高,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并在术后定期做胃镜复查。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反应。若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还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刘思德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就医排查胃息肉的可能性。此外,45岁以上人群如果从未做过胃肠镜检查,即便无身体不适,也建议适时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切除高危息肉,降低癌变风险。
“与其查出息肉后担心,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刘思德给出4点实用建议: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若体检中幽门螺杆菌检测呈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降低息肉生成风险。2.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减少腌制、熏烤、高盐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和全谷物,避免暴饮暴食,规律三餐,减轻胃部刺激。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以防焦虑、压力大影响胃肠功能,诱发炎症,增加息肉风险。4.定期做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息肉病史、家族病史、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胃镜随访。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