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时一段真诚的言语能激起无数人心中的涟漪。农民工刘诗利,来自河南濮阳,因一段质朴的发言走进公众视野。他受邀参加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后,被请进了人民日报社大院。在那里,一段关于历史与现在的对话,不经意间叩响了千万人的心门。
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时一段真诚的言语能激起无数人心中的涟漪。农民工刘诗利,来自河南濮阳,因一段质朴的发言走进公众视野。他受邀参加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后,被请进了人民日报社大院。在那里,一段关于历史与现在的对话,不经意间叩响了千万人的心门。
当介绍起报社的历史——报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社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一句话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们生活在伟人的延长线上。”没想到,这句话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视频观看量突破千万,引发广泛共鸣。
这句话并非凭空而来,它源自一次次与历史的对视、对现实的体察,源于在审读稿件、陪同访客走进社史馆、穿梭于市井烟火时被反复触动的瞬间。伟人的延长线,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人民至上”的理念如灯塔般始终照耀前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信念深植于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入宪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代更迭,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理念的庇护下生活、奋斗、守护。这是一条清晰而坚韧的延长线——从伟人到我们。
这条线不仅存在于理念中,更编织进日常的经纬。从“同志”这一平等之称,到遍布全国的“人民”印记——人民法院、人民医院、人民银行、人民大会堂、人民公园……革命先辈创立的制度与符号,早已无声浸润课堂、经济、治安,乃至清晨菜市场中芹菜叶拂过鼻尖的瞬间。它们定义着社会的运行方式,也塑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的尺度。
还有一些延长线,更为具体。当刘诗利踏进绿树成荫的人民日报社大院时,脸上写满难以置信。“我不信你是《人民日报》的编辑。”被问起原因,他犹豫片刻说:“《人民日报》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好高。”通话中,他担任小学校长的大舅哥正催促他次日去工地找活干。刘诗利没好意思说出自己正站在报社院内——“他肯定不信,准说我吹牛。”
这份对崇高机构的敬畏,令人更想为他讲述这里的故事。比如报社搬迁的历程:最早位于王府井,因尼克松访华时赠送毛泽东主席《纽约时报》彩版,主席提出“我们也要印彩色的”。于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迁址,在“特急”文件中选定东郊机械学院旧址作为新社址。没有当年的远见与决断,便没有如今报社开阔的空间。那一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在刘诗利眼中变得真实可触。
他喜欢翻看字典,问起看了多少,他腼腆一笑:“有空就想看看,看到哪儿是哪儿。”这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千万普通劳动者对文化与知识的向往。当年,为了让如他一样的民众也能轻松识字,新中国推动汉字简化,兴办夜校、育红班、中小学乃至大学——这一切,何尝不是那条伟人延长线上的温暖工程?
那条线,从未断绝。它从历史中延伸而来,穿过时间、制度与生活,最终抵达每一个平凡的人。
来源:会飞的虎带你看世间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