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放大招!无人出租街头载客,3公里14元比老司机还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21:48 2

摘要:2025年7月26日,上海发放了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上周五的傍晚,小李(化名)站在浦东金桥的街头等车。

她用手机叫了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

三分钟后,一辆白色轿车缓缓停在她面前。

“车里真的没有司机!”她自言自语。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不久后,都是这样的场景。

2025年8月,上海正式进入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时代。

小李拉开车门,后排座椅上贴着一张提示:

「请系好安全带,车辆即将自动驾驶。」

坐定后,中控屏幕亮起,小李输入手机尾号确认身份。

点击「出发」,车辆平稳起步。

方向盘自己转动,载着她驶入晚高峰的车流。

8分钟,2.3公里,车费14元。

全程没有急刹,没有走错路,甚至比某些司机人开得还要稳。

政策破冰,上海第一个吃螃蟹

无人驾驶喊了这么多年,上海率先迈出第一步。

2025年7月26日,上海发放了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

小马智行、百度、上汽等8家企业拿到了入场券。

这意味着,无人出租车不再是测试,而是真正开始收费载客服务。

更猛的是,上海还确定了下一个小目标。

到2027年,L4级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90%的新车具备L2/L3功能。

换句话说,未来两年,你在上海打到的车,很可能都是无人驾驶的。

为什么是上海敢第一个吃螃蟹?

截至2025年8月,上海已开放551.7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有来自22家企业的364辆车,参加了测试。

全市路测的规模,全国领先。

除了载客出租车,还有洋山港的无人重卡、城市巡逻的无人清扫车。

甚至还有能抓拍违停的自动检查车辆。

目前,浦东新区(除陆家嘴)已全域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

下一步是奉贤、闵行,也开始加大投入。

上海对这项工作非常,态度明确。

“技术可以迭代,但商业化不能等。”

"这张牌照比黄金还贵。"某车企负责人握着测试许可。

这次牌照发放非常严格,背后是58个站点、22家企业的比拼、角逐。

政策明确规定:L4级车辆必须配备安全员,L5级可远程监控。

但事故责任,仍由企业全权承担。

无人出租车真的靠谱吗?

虽然上海的出租牌照已经发放,但众人参与体验的人不算很多。

就拿小李打的那辆车说吧。

它属于小马智行和锦江出租的合作项目。

这几个细节,让她印象深刻。

上车像解锁共享单车。

坐车人必须用手机点「开车门」,车门才能打开,防止别人误开。

上车后,后排有紧急停车按钮,前排是完全封闭的。

车的方向盘上贴着「请勿触碰」字样。

在遇到行人后,一定是减速的。

变道必打灯,红灯前稳稳停下,绝不抢秒。

价格是3公里14元,和普通出租车一样。

当时,上海临港的无人出租车稍贵一些。

5公里内16元,之后每公里4元。

但这个定价,已经比早期试点(免费或补贴价)更接近市场化。

可能在以后的使用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目前的数据中还找不到。

比如雨天表现如何?会不会车辆减少?

目前还没遇到暴雨天,但工程师说激光雷达在雨雾中可能降级。

复杂路况是否能稳妥应对?

金桥的路相对规范,如果去老城区窄巷,系统可能会「请求远程协助」。

如果遇到突发状况?

比 如外卖小哥突然窜出。

之前遇到一次,车急刹了,但比预想的柔和。

总的来说,它像一个谨慎的新手司机。

不冒进,但绝对守规矩。

这次体验下来,小李感觉还是挺靠谱的。

无人出租能赚钱吗?

既然无人驾驶这么好用,归根结底还得回到成本和利润。

无人驾驶喊了十年,商业化却一直是个谜。

成本是最大拦路虎。

目前一辆L4级无人车的硬件成本(激光雷达+算力芯片)仍在50万以上。

这个价格,是普通出租车的5倍。

法规要求,车企必须配备安全员。

虽然主驾无人了,但至少配1名远程安全员。目前人车比约1:3。

百度曾放话“2025年实现盈利”。

但业内人士私下说,除非规模上去,否则难。

安全员的人工成本也得算上。

武汉曾经试点过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

按1:3计算安全员费用,每公里成本4元,而网约车仅2.5元。

预测实现盈利的话,安全员的比例降到1:5。

从现有数据看,无人驾驶出租车并不赚钱。

那为什么还要砸钱做这个呢?

其实,车企用数据喂养AI。每跑一公里,系统就变得更聪明一点。

还有,谁先跑通商业模式,谁就能制定行业标准。

目前有政策补贴,短期为企业兜底。

上海对智能网联企业有税收减免,和测试支持灯相关政策。

一位投资人的话十分中肯。

现在比的是谁活到临界点,当成本降到和人力持平时,市场会爆发。

普通出租车司机会失业吗?

无人出租车却是很便利,但是传统出租车司机怎么办?

技术迭代总会伴随阵痛,但也可能催生新职业,比如远程安全员。

目前,上海要求每3辆无人车配1名远程安全员。

这些人在监控中心盯着十几块屏幕,随时准备接管。

月薪8000-10000元,比开车轻松,但责任也更大。

上海一位开了20年出租师傅说,“我不怕无人车,它们开不了小马路,也修不了轮胎。”

但他承认,年轻人已经不愿入行了。

或许,未来的交通生态会是人机共存。

无人车跑主干道,传统司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复杂问题。

无人出租车,对年轻用户可能更方便但对老年用户,却很麻烦。

通勤族王女士说,"再也不用和司机争论'最近路线',后排充电口也更方便。"

但老爷爷却说,"屏幕字大,语音提示也清楚。就是下车时跟空气说谢谢。”

社交媒体上,"支持派"与"反对派"吵得不可开交:

"科技改变生活!盲人终于能独自打车了"

"失业的司机的家庭,谁来养?"

或许,现实问题到时候自有答案。

但无人车已出现在街头,它改变着城市。

临港的垃圾车开始自动驾驶巡检,违停抓拍效率提升300%。

或许如某工程师所说:"我们卖的不是交通工具,是城市运行的新大脑。"

10年前,无人驾驶是认为是科幻。

5年前,它在封闭园区测试。

今天,它已开进上海的街头巷尾。

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让技术包容更多人?如何平衡效率与温情?

这些问题,或许比无人车怎么开更难回答。

来源:八姑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