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选题构思到论文写作,从信息检索到学术伦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2025年
“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
系列公益讲座
新学期将至,你是否也在为科研学习感到迷茫?
从选题构思到论文写作,从信息检索到学术伦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别担心,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科研成长秘籍!
本次讲座将邀请知名学者、资深博硕士导师、信息素养专家、AI学术应用专家、科研诚信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博士研究生直播授课,为大家的科研之路答疑解惑!
(课程具体安排见下文)
直播时间:2025年8月27日―29日
(回放至9月28日)
活动时间
报名截止日期:9月26日
在线测试:2025年8月30日―9月28日
颁发证书:2025年8月30日―9月28日
**讲座结束后,学习时长大于15个小时(直播+回放的总时长)且在线测评合格者,可获得电子版结课证书,可以根据学校要求抵扣学时或学分或学术讲座次数。
适用对象
全国2025级研究生新生、在读研究生、青年导师、青年科研人员、职业院校和基础教育教师及其他感兴趣的人员。
课
程
安
排
开课仪式
8月27日 上午08:45-09:00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处
开课寄语
模块一:科研思维培养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8月27日 上午09:00-10:30
主讲人:
赵中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中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1995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提取与分离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1、4)、中国专利金奖1项(排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均排1)。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
课程内容:
科学 人文 人生
8月27日 上午10:30-12:00
主讲人: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为全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评为“做出特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0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所指导的博士生获3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1篇提名,7篇“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课程内容:
模块二:科研工具使用
善用资源助力科研创新
——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投稿
8月27日 下午14:00-15:00
主讲人:
宋玉梅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信息素养教育专家
南京大学学科服务部主任,南京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业务负责人,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情报咨询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颁发的“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称号;学术成果曾获江苏省第四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第八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一等奖。
课程内容:
一、科研选题与创新突破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科研问题
选题评估与可行性分析
二、高效利用学术资源
文献检索与管理技巧
开放获取(OA)与灰色资源利用
三、论文写作规范与技巧
论文结构与逻辑设计
学术语言与避免常见错误
四、期刊选择与投稿策略
如何匹配目标期刊
投稿流程与审稿应对
五、学术伦理与版权意识
避免学术不端:查重工具、署名规范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
基于可信可溯源AI的学术研究效率提升路径
8月27日 下午15:00-16:00
主讲人:
高梓婷
知网研学高级培训经理、AI学术工具培训专家
长期深耕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训一线,年均实施培训百余场。核心培训内容聚焦四大方向:人工智能学术工具的高效应用、跨库文献精准检索与深度研读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全流程规范化训练、研究型学习能力的系统化培养,致力于从工具赋能角度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效率。
课程内容:
善用AI工具,助力科研写作
8月27日 下午16:00-17:00
主讲人:
周建芳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AI学术工具培训专家
博士,中图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素养工作组委员,长期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两部,主持建设的MOOC在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上线,相继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线上一流课程;主讲的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内容:
通过具体案例呈现AI工具在科研选题、文献调研、文献综述、翻译润色、文字审校、论文预审、数据检索、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图形绘制等科研诸环节中的创新性应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AI工具提升做事效率的思路和逻辑。
模块三:学术问题凝练
讲故事与看地图: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分析技巧
8月28日 上午 09:00-10:30
主讲人:
程乐松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嗣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度)。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道家思想、中古道教、两汉思想史等。出版专著四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课程内容:
人文学术工作的两个指点是理论历史与现实经验。在学术史的意义上,人文学者是讲故事的人,将理论的变迁与转型历程诠释出来,其目的就是要与现实经验产生相互激发,形成从理论到现实的正循环。问题意识和分析技巧都基于如上的“迂回”理论建构模式,从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的形塑,到现实经验分析的理论基础,人文学术研究就是以看地图的方式讲故事。从上述比喻中可以看到理论理解力、现实观察力、分析表达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决定人文学术研究的“品质”与“温度”。
一题勘破万卷书
——研究生问题意识培养与实践
8月28日 上午10:30-12:00
主讲人:
张昊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创建所长
博士生导师,“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包括先进核能、热控技术、空天动力、光电对抗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及30余项重点军工/民用单位合作项目。策划与编写中英文专著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7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15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担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4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担任国际会议大会主席7次,应邀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做大会/邀请报告40余次。指导学生获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等校级以上奖励80余项。
课程内容:
模块四:文献阅读与写作
科研idea产生与高水平论文发表
8月28日 下午14:00-15:30
主讲人:
黄厚兵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院教授,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资助
研究领域为相场模拟材料微结构演化,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7篇Science或Nature。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先后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学挑战计划、北京市“青年托举工程”等。担任“相场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硅酸盐学会理事、Microstructure副主编、Mater. Research Lett.青年编委。
课程内容:
如何写好一篇人文社科论文?
——面向年轻学者的实践报告
8月28日 下午15:30-17:00
主讲人:
杨枫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
语言教材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翻译学与比较文学、外语教育学。
课程内容:
针对人文社科领域年轻学者在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选题空泛、理论脱节、方法失当、论证松散等痛点,本报告提出一套融合学术思维与操作技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报告强调“问题意识”的核心地位,围绕“选题聚焦化、理论工具化、方法适配化、操作规范化、论证结构化、写作反思化”六大维度展开论述,并辅以具体案例说明。旨在帮助年轻学者跨越经验描述与理论建构的鸿沟,掌握将抽象思想转化为严谨学术产出的关键能力,提升论文的学术深度与对话价值。
模块五:学术规范与积极成长
AI背景下的学术伦理与规范
8月29日 上午 09:00-10:30
主讲人:
赵勇
中国农业大学情报研究中心主任、科研诚信教育专家
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研究馆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人才项目。2025年作为战略咨询类专家入选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评审专家库”。近年来,在科技情报、科研诚信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与出版中英文专著5本,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6项。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曾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及相关司局采纳。
课程内容:
从学习到研究的心理能力升级
8月29日 上午 10:30-12:00
主讲人:
肖斌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心理热线协作机制发起人,美国心理学会心理治疗分会国际会员,国际依恋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主要工作领域是以情绪心理过程为核心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临床经验。
课程内容:
模块六:研究生涯规划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维地图”
8月29日 下午14:00-15:00
主讲人:
丁明利
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
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研诚信宣讲团成员;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20余年来,先后主持上海市哲社规划教育学项目、上海德育决策咨文课题等8项,参与国家体制改革项目、教育部及上海决策咨询课题等近30项。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刊物发表教研论文32篇;出版著作4部。先后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二等奖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7项等。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二、如何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1.学术科研与学位目标
2.专业技能与能力提升
3.职业探索与准备
4.身心健康与人际支持
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展望
文献的检索,阅读与写作:
从零基础到入门
8月29日 下午15:00-15:40
主讲人:
刘剑
天津大学在读博士
化学工程专业。硕博连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并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2025年依托于国家留学基金委前往英国拉夫堡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同时,本人在社交媒体进行自媒体创作,专注于科研干货,读研好用工具与技巧等方面的分享,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拥有约35w粉丝量(账号名称:小刘在读博)。
课程内容: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参赛经验分享
8月29日 下午15:40-16:20
主讲人:
刘胜军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研创赛全国一等奖
2025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曾作为团队负责人获中国研究生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四届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并被评为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Physiology和Horticulture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两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中农业大学学术希望之星、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华中农业大学十佳大学生、华中农业大学三好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批3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项。
课程内容:
一、参赛团队介绍
二、参赛项目介绍
三、赛前准备及参赛经验
四、赛后感悟
守正创新视阈下青年学子
以科技服务社会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
课程时间:
8月29日 下午16:20-17:00
主讲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5届毕业研究生,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电子科技大学专职辅导员,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党建“双百”“先锋之声”宣讲团副团长。曾获“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第一作者)、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最佳选手”(央视一套播出)等国家级奖项近20项。受教育部、团中央相关部门邀请开展全国性宣讲近10次,相关事迹受到中省媒体报道近百次。围绕“科技赋能理论传播”主持打造的思政宣讲类科创项目获得创新创业类竞赛多项国家级奖项;围绕“科技赋能乡村教育”主持撰写的调研报告获团中央认可和推荐,已经被转化为正式建议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课程内容:
结课仪式
8月29日 下午17:00-17:20
图文/同方知网
2025年“研究生科研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讲座新学期将至,你是否也在为科研学习感到迷茫?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