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0-24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暨U系列龙舟赛在浙江落幕。作为全国青少年龙舟领域的顶级赛事,本次盛会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的63支队伍、1000余名运动员齐聚赛场。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海魂龙舟队作为山东省代表队,首次亮相U23男子乙组赛场,与浙江大学、南
8月20-24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龙舟锦标赛暨U系列龙舟赛在浙江落幕。作为全国青少年龙舟领域的顶级赛事,本次盛会吸引了全国20个省市的63支队伍、1000余名运动员齐聚赛场。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海魂龙舟队作为山东省代表队,首次亮相U23男子乙组赛场,与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同台竞技,经过激烈比拼,最终包揽100米、200米、500米全部单项冠军,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问鼎全国总冠军,书写了首次参赛即夺冠的辉煌篇章。
在100米直道赛较量中,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队如离弦之箭,瞬间爆发出超高桨频,最终以0.005秒优势完成终极绝杀;进入200米直道赛,面对其他队伍的强劲挑战,队员们毫不畏惧、奋力挥桨,凭借默契配合与顽强斗志再次斩获冠军;而500米直道赛,作为对耐力与意志力的终极考验,队员们顶住体力消耗压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发力,最终成功实现“三冠王”奇迹,让校旗在赛场最高处迎风飘扬。
赛场上的辉煌时刻,离不开赛场下日复一日的艰苦付出。为备战此次赛事,龙舟队队员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自8月8日起便投入高强度集训。队员们手掌上层层叠叠的厚茧、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不仅是高强度训练留下的痕迹,更是他们用汗水铸就的“军功章”。在集训与比赛过程中,队员们不仅锻炼了强健体魄,更在一次次磨合与拼搏中锤炼了坚韧意志,在比赛中感受同舟共济,在赛场上领悟奋勇争先。
作为全国最高水平的青少年龙舟赛事,本届锦标赛不仅是一场行业内的竞技盛宴,更成为向青少年群体传播中华龙舟文化的重要窗口。未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队将带着这份荣耀与信念继续前行,在坚持日常训练、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同时,积极投身中华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之中,以更优异的成绩为学校争光,让龙舟精神在青春赛道上持续闪耀。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的龙舟队确实非常厉害,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大学生龙舟赛事中都屡获佳绩,成为了学校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他们之所以如此出色,并非偶然,而是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将龙舟运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学校将龙舟队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不仅在经费、设备上给予充分保障,更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学校拥有自己的水上训练基地和高质量的龙舟器材,为队伍提供了国内一流的训练条件。这种硬件支持是很多同类院校无法比拟的。
他们成功地将体育训练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交院模式”。 队员主要从学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等水上专业中选拔。这些学生本身身体素质好,熟悉水性,对水上运动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专业基础。半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极强的纪律性、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这些品质与龙舟运动的要求高度契合。学校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训练和比赛中,要求队员们像对待专业技能一样,去雕琢每一个划桨动作和团队配合。
龙舟是典型的集体项目,极度强调团队协作,要有强大的团队精神与意志品质。 队员们形成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在船上,20多人的动作必须如一人般整齐划一,这需要绝对的信任和默契。 “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已经内化为这支队伍的灵魂。无论是在比赛中落后还是领先,他们都能保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永不放弃的拼劲。这种精神风貌往往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实现逆转或奠定胜局。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队常年南征北战,参加了国内外众多高水平赛事。通过与顶尖强队的交锋,不断检验训练成果,学习先进技术,积累大赛经验。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铸就了强大的冠军底蕴和自信心。这种自信使得他们在面对任何对手时都无所畏惧,敢于亮剑。 辉煌的战绩进一步赢得了学校和社会更多的支持,形成了“投入-成绩-更多投入-更好成绩”的正向循环。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队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战略性的支持是土壤,独具特色的“体教融合” 是根基,科学刻苦的训练是树干,强大的团队精神是枝叶,而辉煌的大赛成绩则是自然结出的硕果。他们不仅是在划龙舟,更是在践行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这才是他们真正“厉害”的深层原因。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龙舟队的成功模式,为潍坊市乃至全国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板间”。它超越了体育竞赛本身的范畴,揭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高校不必追求“大而全”,而应聚焦“小而精”、“特而强”。 与省内济南、青岛等高等教育资源富集的城市相比,潍坊的高校在综合实力上可能不占优势。盲目跟随传统学术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很难实现超越。潍坊各高校应深入挖掘自身历史传统、行业背景和地方经济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龙舟队”。这可以是一个专业群(如潍坊的现代农业、高端化工、机械制造)、一个产业学院(与歌尔、潍柴等本地龙头企业共建),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如工匠精神、非遗传承)。打造一批在全国范围内“一提到某个领域,就想到潍坊某高校”的金字招牌,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潍坊高校要利用好潍坊的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文旅品宣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体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将教育与产业、体育与文化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以围绕潍坊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专业-产业”无缝对接的闭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实践项目。将潍坊地方文化或特色体育项目融入通识教育和学生社团建设,不仅仅是娱乐,更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让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过硬,更具备强烈的职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拼搏精神。来源:潍坊潮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