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施行。据悉,该《办法》于2025年3月14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
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施行。据悉,该《办法》于2025年3月14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
有分析认为,此前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在网络得以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普通用户很难分清 “到底哪些是真人原创,哪些是AI合成”,虚假信息亦借着AI “外衣” 骗人、造谣,把网络生态搅得乱糟糟。如今,随着《办法》的落地,AI合成内容也终于戴上 “紧箍咒” 。
文字标识 : 以后用AI写公众号文案、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得必须“亮明身份”!像公众号推文,要么在开头加 “【AI辅助创作】” 提示;要么在文末用醒目字体备注 “本文含AI生成内容” ;聊天框里AI发的消息,旁边直接挂个带 “AI” 字样的小图标,让用户一眼看透。而且,这些标识会 “钉死” 在内容里,下载、复制都删不掉,想藏都没门。
图片和视频 :AI画的插画、合成的短视频,也逃不过 “标识关” 。AI生成的插画,必须在角落加水印,比如 “AI创作 · 2025原创”,颜色、大小必须显眼,传到社交平台时,平台还要“二次检查”,确保标识清清楚楚;AI合成的短视频更严格,播放时左上角或右上角要一直显示 “AI生成内容”,开头前5秒还必须弹出个大提示框,把 “AI制作”这几个字直接亮到用户眼前,不管传到哪个平台,标识都必须牢牢 “焊死” 。
藏在文件里的 “隐式标识” 更厉害,虽然用户看不到,但监管部门一查一个准儿。哪天AI合成内容搞事情,顺着这些标识,直接能追到源头,谁违规、内容咋生成的,全得 “露馅” 。
相信随着《办法》的施行,以前诸如刷AI内容,像在 “摸黑走夜路” ,分不清真假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现在有了这些规矩,普通人刷内容心里有底,创作者的原创也有了 “保护罩” ,AI行业想 “瞎搞” 也没机会。
所以,9月1日之后,AI合成内容必须明明白白“亮身份”。这,就是规矩!
来源:二平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