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读懂了河南,也就了解了中国。诚然,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唐宋文化,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篇章。在河南博物院,记者与文物对话,触摸这律动数千年的脉搏。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九州腹地,华夏之源。
这里,黄河之水天上来,滋养着沃野千里。
这里,十省通衢,连贯东西南北。
这里,一句方言“中”,展现他们的干脆利落。
有人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读懂了河南,也就了解了中国。诚然,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唐宋文化,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篇章。在河南博物院,记者与文物对话,触摸这律动数千年的脉搏。
建筑语言:天地之中的哲思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原址在古都开封的三圣庙街,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通过省内广泛征集,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河南殷墟、新郑、辉县等地考古出土的文物,馆藏文物多达6000件。当时有评论称:“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由于时局动荡不安,其发展一波三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博物院发展进入快车道。1991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在省会郑州筹建新馆舍。承担方案设计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带领的团队。
河南博物院怎样设计,才能把中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风格完美地结合?设计团队参观有关博物馆,阅读当地历史、文化以及博物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到开封、洛阳、登封等地,考察古迹、文物。在参观登封的观象台时,苦苦找寻的灵感刹那间迸发。齐康院士表示:“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经过设计团队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皇冠”呈方斗状,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其中心位置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正所谓“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主体大斜面上的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上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四周顶部置有浅蓝色的透明窗,若干透明采光带从顶部直垂而下,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以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给人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金字塔形主体建筑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搭配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从高空俯视,主体建筑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以连廊相接。由南至北院区正门、主体建筑及其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形成一组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使得建筑布局呈现“九宫格”,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
河南博物院主馆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加上配套工程,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
远古印记:文明的最初光芒
镇院之宝贾湖骨笛被誉为“中华第一笛”,来自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分析可见,先民在制作时对骨笛的长度、口径及音孔的距离都经过精密的计算。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以吸引猎物;慢慢地,狩猎之后的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了乐器;再后来,人类的审美不断升级,人类越来越需要复杂的乐音。8000年日升月落,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箫的大家族。
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中国音乐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外邦传入的,而七孔的贾湖骨笛已经可以发出近似今天的七声音阶,这也让很多研究者改变了对中国古音乐的看法。贾湖骨笛开启了中华音乐史,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8000多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旋律的嘤嘤之语,亦是文明的先声。
除了音乐,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还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为我国仰韶文化发展埋下了种子。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彩陶双连壶是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它高20厘米,为泥质红陶,由两只形制相同的陶壶并列连接组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壶身正反两面以红色打底,用黑彩绘制平行横线纹,横线纹中间以数组三条短竖纹装饰,一壶为垂直短竖纹,一壶为倾斜短竖纹,线条简单流畅,既对立又统一,使单调的几何纹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据专家考证,此壶应是当时氏族结盟或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首领及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数千年倏忽而逝,村落成了国,线条成了画,古老民族的和平心愿,从未改变。
陶排水管道发掘于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它体型硕大,长42.5厘米,一端为直径34厘米的喇叭形敞口,另一端为直径27.5厘米的小口,管壁厚约1.2厘米,通体装饰绳纹。平粮台古城陶排水管道的发掘,大大前推了我国城市管道排水的历史。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平粮台先民们,在建设平粮台古城时,就已经学会使用陶质排水管道,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妥善地解决防御和交通以及排水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那个时代先民在城市建设上的创造精神和智慧。
距今4000年的中原龙山文化,是中国各地区文明的竞相发展和激烈碰撞时期,当时中原城邦林立,有着同时期分布最集中的城址群,城市建设迎来高峰期,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王朝时代:国家的早期形态
中原龙山文化在广泛吸收周围文明先进因素的基础上,在距今3800年左右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化,即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的都邑。二里头文化立足中原、辐射四方,开启了以中原为主导、整合其他地方文明的政治和历史进程。中华文明遂进入新的阶段——王朝时代。
窄流平底爵是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通高14.5厘米,窄长流,尖尾,流尾部有两个不发达的小柱,爵身束腰较长,鼓腹极浅,平底下有三只三棱锥状足,一侧有鋬,鋬上铸镂空装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容器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其中爵的数量最多,均由复合陶范浇铸而成,铸造工艺较其以前使用单面范或双面范等方法有质的飞跃。
不止如此,二里头文化的创造还有很多。二里头遗址创下十多个“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络、最早的多网格布局、最早的方正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官营作坊区和铸铜作坊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群等。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
青铜鸮尊出土于商代著名的王后妇好的墓中。鸮,即猫头鹰;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个形似猫头鹰的容器,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尾巴垂到地面,和两只粗壮的腿构成了三个支撑点,稳稳地站立,有一种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的既视感。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有研究者认为,商族族源神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实际上就是商人祖先神的化身——鸱神。也有学者说,甲骨文字里面的“商”,其实就是一只猫头鹰的大脸。
这件造型新颖、意义非凡的随葬品,揭示了墓主必定不是普通之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生前她曾参与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带兵征战沙场,帮助她的丈夫武丁实现了商朝著名的武丁中兴。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妇好的地位之显赫。青铜鸮尊是妇好的“代言人”,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女子能顶半边天”的见证者。
玉柄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是西周晚期的器物。它全长37厘米,其中剑柄长13厘米,剑身长24厘米。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这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
夏、商、周三代政治中心长期位居中原,其文化要素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圈,生活其中的先民逐渐完成了心理上和文化上自我认同的过程,“夏”“华夏”“中国”的观念逐步形成。
来源:大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