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企业进入并购重组新阶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0 09:04 3

摘要:进入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面临到期,绿氢建设如火如荼、却大多停留在项目前期阶段。氢能在成本高企、商业化进程缓慢等多重压力下,亿华通与旭阳集团的深度重组,首现民营企业间的大规模并购案例,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正式进入并购重组新阶段。

进入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面临到期,绿氢建设如火如荼、却大多停留在项目前期阶段。氢能在成本高企、商业化进程缓慢等多重压力下,亿华通与旭阳集团的深度重组,首现民营企业间的大规模并购案例,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正式进入并购重组新阶段。

一、行业现状:商业化困境倒逼整合

氢能前景广阔,但仍处于商业化初期。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例,根据金联创氢能数据库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销量仅2.4万辆,远低于2025年5万辆的规划目标。行业普遍面临以下痛点:

1. 成本高企:制氢成本(尤其是绿氢)、储运费用及燃料电池系统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终端应用成本缺乏竞争力;

2. 产业链割裂:制氢、储运、加氢、应用等环节协同不足,“各自为营”导致效率低下;

3. 资金压力:企业长期亏损,融资渠道收窄,如亿华通连续五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4年净亏损同比扩大86%至4.53亿元。

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开始鼓励行业整合。国务院提出“推进战略性重组”,强调通过并购、优化资源配置,而氢能企业则通过纵向整合与横向联盟寻求破局。

二、典型案例:亿华通与旭阳集团的重组模式

亿华通作为“中国氢能第一股”,其与旭阳集团的交易被视为行业里程碑:

1. 交易结构:亿华通以18.53元/股发行股份购买旭阳氢能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5.5亿元。交易完成后,旭阳集团将控股亿华通,实现“H+A”双资本平台布局;

2. 协同效应:旭阳集团是京津冀最大工业副产氢供应商,并依托其化工园区运输场景推动氢能重卡应用;亿华通则补齐上游氢源与下游渠道,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闭环;

根据金联创氢能数据库统计,目前旭阳集团依托焦化副产氢,已建成定州、邢台、呼和浩特、唐山四大高纯氢生产基地;累计投运邢台园区加氢站、保定撬装加氢站、定州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等四座加氢站,总加注能力达到5吨/天;已搭建定州到辛集、定州到天津、保定容易线等5条氢能重卡运输线路。

3. 行业示范:这是氢能领域首单民企深度重组,打破以往单一技术合作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供范本。

三、驱动因素:政策、技术与资本的三重逻辑

1. 政策引导:国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做优做强”,如新“国九条”强调产业整合,氢能专项补贴一直以“扶优扶强”为原则;

2. 技术协同:企业通过并购补足技术短板,如旭阳氢能的液氢储运技术可扩大燃料电池车运输半径,与亿华通的电堆技术形成互补;

3. 资本逻辑:亏损企业亟需输血,如亿华通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为-3.2亿元,并购后旭阳集团可提供资金支持与市场资源。

四、挑战与隐忧

尽管并购重组带来新机遇,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整合风险:跨界并购后的管理融合与技术路径分歧可能削弱协同效应。例如,亿华通创始人张国强的战略主导权转移至旭阳集团,可能引发战略方向调整;

2. 盈利难题:即便成本下降,氢能重卡等应用场景仍需依赖政策补贴,短期内难以实现自我造血;

3. 资产估值争议:旭阳氢能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61%,部分待注入资产尚处建设阶段,未来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五、未来趋势: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

1. 纵向整合深化:更多企业将通过并购补足制氢、储运等薄弱环节,如金宏气体等企业已开始布局氢能业务;

2. 跨区域联盟:头部企业或通过并购实现区域市场联动,如京津冀与川渝示范城市群的资源整合;

3. 技术迭代加速:绿氢制备、液氢储运等技术突破将推动并购标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移。

结语

中国氢能产业的并购重组浪潮,既是行业洗牌的必然选择,也是迈向规模化的关键一步。亿华通与旭阳集团的案例表明,通过产业链深度协同,企业有望突破成本与技术瓶颈。然而,如何平衡短期输血与长期盈利、规避整合风险,仍是行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来源:金联创

相关推荐